一、导师简介

陈美婉教授现任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教授,研究聚焦于分子药剂学、生物材料与纳米医学,核心主攻方向为癌症靶向给药系统。从学术产出指标看,Web of Science收录286篇、Scopus收录240篇论文,引用量分别达12,571次与13,689次,h指数60以上——这组数字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持续学术经营。自2010年起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期刊发表逾80篇SCI论文,构成其学术声誉的硬通货。
基金获取方面,陈教授主持10余项重大资助,来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FDCT)、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值得注意的是,她同时获得中国科学院纳米安全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这种跨机构资源网络为实验提供了独特优势。指导学生中,1人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7人获澳门科学技术奖研究生研发奖,暗示实验室在选题与执行力培养上存在可复制模式。
专业任职覆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药理学会纳米生物技术专委会等,这些身份使其研究可影响行业标准。实验室工作围绕癌症靶向给药,涵盖新型脂质/聚合物载体设计、给药屏障机制解析及体内肿瘤模型验证。一个关键定位是改善水溶性差、代谢快、选择性低且易耐药的化疗药疗效。依托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近年着力开发中西医结合纳米药物——在澳门独特的文化地理背景下,这既是学术选择也是地域使命。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分析2025年10篇论文,可识别出四个相互支撑的集群:
集群一聚焦癌症联合治疗范式革新。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的铜离子载体-自噬干扰纳米调节器研究,试图破解肿瘤适应性耐药。该设计同时靶向铜代谢与自噬通路,属于典型的多通路协同打击策略。Nano Today刊载的低温光热治疗论文更具突破性:传统光热疗法(PTT)依赖50°C以上高温消融,而该团队将自噬抑制与ROS清除整合入生物杂化纳米颗粒,在较低温度下实现疗效,可显著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损伤。Biomaterials Science报道的铜掺杂聚多巴胺纳米颗粒进一步强化了PTT与化学动力学疗法(CDT)联用。此处需解释CDT的基本原理:利用肿瘤微环境过量过氧化氢,通过芬顿或类芬顿反应生成高毒性羟基自由基(·OH)。但临床转化面临三重障碍——肿瘤pH偏高限制反应效率、内源性H₂O₂浓度不足、高浓度谷胱甘肽(GSH)清除ROS。陈团队通过铜离子自增强ROS生成与GSH消耗策略部分回应了这些挑战。不过,这些论文尚未完全解决CDT在实体瘤深部区域H₂O₂供应不足的问题,未来可能需要引入原位H₂O₂生成模块。
集群二关注给药平台技术迭代。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的数字微流控平台研究开发了线性温度梯度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为核酸药物筛选提供精准工具。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的mRNA纳米载体综述系统梳理了器官选择性递送的化学工程策略。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的全反式维甲酸衍生脂质纳米粒研究通过共递送siCYP26A1攻克实体瘤分化疗法的代谢限制。这显示出实验室正从传统小分子给药向核酸药物拓展,但核酸药物的免疫原性与脱靶效应仍是潜在风险点。
集群三探索生物材料跨界应用。Colloids and Surfaces A的氨基封端超支化硅酮粘合剂研究,看似基础实则服务于可植入给药装置的表面工程学。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的阿尔茨海默病杂交脂质体论文标志实验室正式涉足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Aβ靶向自噬与ApoE2基因补充双重机制调控神经元-小胶质细胞通讯。这是纳米肿瘤学技术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迁移,但血脑屏障穿透效率需进一步量化验证。
集群四侧重方法学支撑。Science Advances的镍催化不对称烷基-烷基偶联反应为构建手性磷脂提供新工具。Exploration关于雷公藤红素的靶点发现策略则直接服务于中西医结合主线。值得注意的是,该论文将靶点发现作为独立研究方向提出,暗示实验室可能正在建立天然产物纳米化的系统方法论。
三、未来研究预测
判断一:中西医结合纳米药物将从概念验证迈向临床前研究。陈教授的多个任职与Natural Products论文显示她已建立天然产物靶点鉴定能力。下一步大概率针对肝癌、结直肠癌等本地高发癌种,开发含化疗药与中药活性成分的共递送系统。但关键挑战在于如何用量效关系数据说服监管机构接受"复方纳米制剂"审评逻辑——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监管科学问题。
判断二:多模态联合治疗的时序控制将成为技术制高点。当前PTT+CDT+化疗多为"同时释放"模式,但肿瘤微环境时空异质性要求更智能策略。未来可能开发"级联触发"系统:先通过PTT升温增加肿瘤血流灌注,再激活CDT利用积累的H₂O₂,最后释放化疗药清除残余病灶。这种分阶段响应需要多组学传感器与逻辑门控载体整合,技术复杂度将指数级增长。
判断三:mRNA递送将优先实现肝靶向,再向肿瘤拓展。该综述表明团队正在积累此领域专长。鉴于澳门大学在肝病研究的传统优势及肝脏递送的相对易行性,初期应用可能针对肝细胞癌或遗传性肝病。真正的突破需通过主动靶向配体而非被动EPR效应实现肿瘤选择性递送,但这要求对靶点表达异质性有深刻理解。
判断四:阿尔茨海默病项目可能演变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平台支点。该论文同时涉及基因治疗与小分子递送,暗示实验室有意建立通用神经递药技术。合理延伸是拓展至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靶向)或脑胶质瘤。澳门老龄化背景为这类研究提供了本土需求驱动力,但神经疾病模型的复杂性与肿瘤模型不可同日而语,团队需要补充神经科学专业人才。
总体而言,陈美婉团队已形成"机制-载体-评价"完整链条,其未来突破取决于能否将澳门中医药资源转化为可临床转化的纳米创新。对潜在博士生而言,加入这样一个横跨化学、材料、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实验室,意味着接受严格跨学科训练,但也获得在纳米医学前沿定义个人议程的机会。一个现实考量是:澳门科研经费相对充裕但临床转化生态系统尚不完善,博士课题需平衡科学创新性与本地可实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