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全奖博士项目(Jia-chi Chiou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理工大学全奖博士项目(Jia-chi Chiou教授)

Jia-chi Chiou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系副教授,兼任RiFood副总监、RCRE成员及PolyU跨学科研究院职务。其学术背景横跨农业科学与食品技术,本科与硕士阶段就读于台湾大学农业专业,后赴美国罗格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这种跨区域的教育经历为其后续开展跨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Chiou教授的科研版图呈现明显的交叉特征,核心领域覆盖功能性食品成分、肠道菌群调控、智能响应材料与环境健康评估。其研究团队近五年在Nutrients、Polymer Chemistry、Cellulose等期刊持续产出,h-index检索数据显示为1339(该数值直接引自学术档案系统,实际学术影响力需结合具体领域引用特征综合判断)。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理工大学全奖博士项目(Jia-chi Chiou教授)

(一)营养干预与肠脑轴机制研究

1. 母乳成分与婴幼儿过敏关联性探索

2023年发表在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的研究,追踪了中国哺乳期母亲群体中人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组成模式。研究团队采集母乳样本后与后代过敏发生率进行队列分析,试图建立特定寡糖结构与过敏表型的统计关联。这类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于欧美人群数据,亚洲母婴队列的代谢特征与膳食结构存在差异,直接引用西方结论可能产生偏差。

2. 高脂饮食诱导焦虑行为的干预策略

Chiou教授团队2023年在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发表关于银耳多糖(Tremella Polysaccharide)的研究,采用高脂饮食小鼠模型,通过菌-肠-脑轴路径观察焦虑样行为变化。实验设置低剂量(40 mg/kg)与高剂量(400 mg/kg)干预组,12周干预后高剂量组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血脑屏障标记物表达及5-羟色胺水平均出现逆转。粪便菌群移植(FMT)实验进一步验证,经银耳多糖调理的肠道菌群本身即可阻断焦虑行为发生。该研究并未停留在相关性描述,而是通过FMT确证了菌群改变的因果性作用。

3. 微塑料暴露的本地化证据

2022年Toxics刊载的论文首次量化香港居民粪便微塑料负荷。研究检测到聚苯乙烯(Styrofoam)与聚丙烯(Polypropylene)为主要聚合物类型,其摄入水平估算值达到其他亚洲与欧洲地区的五倍。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区域性的基线数据——香港作为沿海高密度城市,海产品消费量远超全球均值(年均65公斤/人,为全球三倍),塑料污染暴露路径具有特殊性。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被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关于海鲜微塑料负荷的后续研究引用,形成"环境-食物-人体"的证据链。

(二)功能性材料的跨领域应用

1. 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的多场景开发

Chiou教授对PHMB的研究呈现系统化特征。2023年Polymer Chemistry综述论文系统梳理了PHMB的合成、改性、性能测定与应用领域。2024年Polymers刊载的3D打印抗菌产品研究,将PHMB整合入打印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实现接触杀灭。2022年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研究则发掘其作为絮凝剂的潜力,在宽pH范围与盐浓度下对阴离子染料去除率表现优异。这种从基础特性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研究模式,显示团队对该材料的深度掌握。

2.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的递送系统创新

2021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论文构建了壳聚糖-透明质酸pH响应化合物,用于中药牡丹皮提取物的经皮递送。研究并非简单负载药物,而是设计了温度/pH双重响应网络:以Poloxamer 407为热敏基材,掺杂N,N,N-三甲基壳聚糖(TMC)与聚乙二醇化透明质酸(PEG-HA),形成凝胶-溶胶可逆体系。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模拟皮肤微酸环境(pH 6.4)下累积释放率达86.5%,5天内持续缓释。扫描电镜观察到多孔网络结构,细胞毒性测试证实HaCaT角质形成细胞存活率超90%。该系统的巧妙在于利用生理微环境差异触发释放,避免突释效应。

3. 传统食品成分的功能挖掘

团队对乳酸菌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特色。2021年Microorganisms研究从香港本地泡菜、酸奶及婴儿粪便样本分离出40株乳酸菌,其中5株对三种乳腺炎致病菌均有抑制活性。2023年Food and Function论文解析牛肝菌多糖的体外发酵特性,发现其可选择性促进双歧杆菌增殖。这种从本土发酵食品中筛选功能菌株的策略,既保留文化独特性,又符合益生菌株本地化应用的趋势。

(三)环境与公共卫生监测技术

1. 空气传播病毒的粒径分析

2024年INDOOR AIR会议论文研究phi6噬菌体在不同湿度温度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学行为。采用粒径分级采样器测定病毒存活率,数据可为室内通风标准制定提供依据。相较于传统培养法,该研究关注病毒粒子在气溶胶中的真实存在状态,更接近实际传播场景。

2. 病原体的宏基因组学检测

2022年Expert Review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论文评估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应用价值。通过病例报告与文献回顾,mNGS对罕见病原体的检出能力得到证实。这类技术在香港这类人口密集都市具有公共卫生意义,可弥补常规PCR检测的靶向局限。

三、未来研究预测

(一)肠脑轴调控的精准营养方向

现有研究已形成"膳食成分-菌群-代谢物-神经行为"的完整链条,下一步可能聚焦分子机制的深度解析。具体路径可能包括:①鉴定银耳多糖等特定多糖的菌群调节靶点,通过宏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联用,寻找关键菌属与代谢标志物;②解析PHMB等外源抗菌剂对肠道微生态的长期影响,评估其在食品接触材料中应用的安全性边际;③开发基于菌群特征的焦虑风险预测模型,将微塑料负荷等环境变量纳入多组学框架,构建个性化干预方案。

(二)可持续功能材料的闭环设计

PHMB在纺织印染废水处理中的成功应用,提示其可作为循环化学的节点材料。未来研究可能向两个维度延伸:其一,将PHMB抗菌纺织品与废水处理系统耦合,实现"使用-回收-再生"一体化,2025年Sustainable Chemistry and Pharmacy论文已显现该思路;其二,针对香港高密度城市特征,开发集成PHMB的空气过滤装置,结合前期病毒气溶胶研究,形成"材料-环境-健康"的协同设计。需关注的问题是,PHMB在环境中的降解路径与生态毒性尚未完全明确,这将成为限制其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

(三)区域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香港作为沿海亚热带都市,面临独特的环境健康挑战。Chiou教授团队已积累母乳、粪便、海鲜、野生动物等多源数据,具备建立本地化暴露数据库的基础。后续可能整合室内空气质量、食品接触材料迁移、抗菌剂残留等监测数据,开发适用于东亚人群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种区域特异性研究对全球南方城市具有参照价值——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与生活方式疾病的叠加效应需要独立的科学证据支撑,而非简单套用欧美标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高才通获批后孩子就能参加香港DSE吗?本地生政策大调整!

下一篇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大学四年到底该咋过?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