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Leung Yuk Frank LAM教授)

一、导师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Leung Yuk Frank LAM教授)

林樑旭教授于2005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现任化学与生物工程系高级讲师,兼任学生事务副院长与工程教育助理教授三职。这种跨行政、教学与科研的身份配置,在顶尖研究型大学中并不常见,反映出其在学术体系中的综合认可度。

其研究方向可归纳为四个核心领域:环境污染处理、纳米技术、催化、电催化。这四个方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纳米技术提供材料基础,催化与电催化构成反应机理,最终落脚于环境污染处理的应用出口。截至2025年11月,林教授累计发表112篇学术论文,2024年仍有6篇产出,学术活跃度保持稳健。

二、近期文章和项目解析

香港科技大学全奖博士项目(Leung Yuk Frank LAM教授)

2.1 论文发表脉络

2024年发表的6篇论文呈现明显的交叉特征:

Bentonite/cerium-modified LDH composite catalyst for catalytic ozonation of high-concentration indigo carmine dye solution(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研究粘土矿物与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复合催化体系,针对高浓度染料废水的臭氧催化氧化。该工作延续了林教授在环境催化处理领域的传统优势。

Designing ultrathin and long ferromagnetic nanowires array for Tunable-Range Majorana zero mode studies(Results in Physics)转向磁性纳米线阵列设计,用于马约拉零能模研究。这篇文章的物理属性较强,说明其研究边界在向外拓展,可能涉及量子材料与纳米加工的交叉。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palladium metal particles sintering by histidine stabilization on silica catalyst support(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聚焦钯催化剂烧结问题,利用组氨酸配位稳定纳米颗粒。催化剂烧结是工业催化的经典难题,该研究从分子配位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具备潜在应用价值。

Enabling High Stability of Co-Free LiNiO2 Cathode via a Sulfide-Enriched Cathode Electrolyte Interface(ACS Energy Letters)与Single-step synthesis of titanium nitride-oxide composite and AI-driven aging forecast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两篇能源材料论文,分别探讨无钴正极材料与锂硫电池老化预测。锂硫电池的AI驱动老化预测尤其值得关注——将机器学习引入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寿命评估,代表了实验科学与数据科学融合的趋势。

Revisiting the crucial roles of oxygen vacancies in photo/electr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queous organic pollutants(Applied Catalysis O: Open)则回归催化本征问题,重新审视氧空位在光/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机制作用。氧空位作为催化材料的经典活性位点,该文标题用"Revisiting"一词,暗示可能提出了新的表征证据或理论解释。

2023年发表的4篇论文中,A new hydrogenation-coupling approach for supra-equilibrium conversion in a water–gas shift rea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提出水煤气变换反应的超平衡转化新路径,将产氢与化学品储氢耦合。这种"反应耦合"策略能够突破热力学平衡限制,是催化反应工程的重要创新思路。

2.2 在研项目分析

林教授目前参与两个在研项目,时间跨度均为2023-2025年。

第一个项目"A Smart Adaptive Power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Low Voltage Power Management"(使用低电压电源管理系统的电动车智能自适应充电系统)由香港创科基金支持,合作企业为I-Charge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项目团队由胡旭军教授牵头,林教授与高芙蓉共同参与。从项目周期与团队构成看,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目标在于解决电动车充电的电网适配问题。低电压电源管理涉及电力电子与电池管理系统的协同优化,林教授的催化与材料背景可能在充电效率提升或热管理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个项目"Sulfur-Functionaliz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Rapid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with Wireless Real-time Sensing"(具有快速移除重金属离子及无线实时传感功能的硫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由广东省科技厅资助,金润燮牵头,林教授参与。该项目将MOF材料的吸附功能与无线传感功能集成,实现"去除-检测"一体化。

三、未来研究预测

3.1 材料设计的"功能致密化"趋势

从锂硫电池中间层、无钴正极界面工程,到硫功能化MOF的双重功能集成,林教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单一材料、多重功能"的设计哲学。传统材料研发往往功能单一——催化剂只管催化,吸附剂只管吸附。但近期研究倾向于在纳米尺度上叠加功能单元,使材料在完成主任务的同时具备传感、自修复、自适应等辅助能力。这种趋势与"智能材料"的发展方向吻合,也贴合工业应用对成本控制与系统集成度的要求。

3.2 从实验室合成到寿命预测的方法论升级

Single-step synthesis of titanium nitride-oxide composite and AI-driven aging forecast一文最具标志性意义。材料合成论文通常止步于性能表征,但该文明确引入AI老化预测,意味着研究范式从"合成-表征-性能"三段式,扩展到"寿命-可靠性-数据驱动"的第四维度。这种转变在能源材料领域尤为重要——电池材料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取决于能量密度,更取决于循环寿命的可预测性。林教授团队若沿此路径深化,可能建立起材料合成参数与老化行为之间的机器学习模型,实现"设计即预测"的研发闭环。

3.3 电催化水处理与能源存储的潜在交叉

氧空位催化降解、臭氧催化氧化等水处理技术,与锂硫电池、水煤气变换等能源转化过程,共享电催化与界面科学的理论基础。未来可能出现两类技术融合——例如,利用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作为电子供体,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产电或产氢,构建"废水处理-能源回收"耦合系统。林教授在催化机理、纳米材料、电化学三方面的积累,为这种交叉提供了知识储备。

3.4 工程教育角色的隐性价值

林教授担任工程教育助理教授与学生事务副院长,这一身份常被研究者忽略。但其在研项目涉及企业合作与跨学科团队协调,恰好需要工程教育所强调的系统性思维与沟通能力。这种双重角色可能使其研究更贴近实际工程需求,避免"为发文章而发文章"的纯学术导向。对博士生而言,导师的工程教育背景意味着可能获得更多产学研接触机会,以及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的训练。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NYU上线全新数学+计算+数据科学学院!耶鲁、斯坦福早已布局:全美八大跨学科硬核项目大盘点

下一篇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Pheng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