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美国各大高校博士网申的截止日期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最近也频频收到学生焦虑的疑惑:花大量时间精心准备套磁信和研究计划,投了无数个学校和项目,但得到的回复寥寥无几?这种焦虑并不少见。
由于我们对于博士的印象就是跟着导师做项目,所以很容易认为导师的意见对最终的录取有着决定作用。不可否认导师在博士申请流程中的重要性,但其实有些项目,竟然不需要套磁!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个概念。在美国的博士申请系统中有两种模式,分别是:委员会制和强导师制。尽管美国绝大多数排名靠前的大学的博士申请都采用委员会制,但我们还是来看一下这两种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1. 委员会制
录取决策主要由多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委员会结合申请者提交的材料综合评估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再最终决定是否录取。这种制度内,即使在套磁的过程中有导师对学生表达出了兴趣和推荐,TA的话语权也并不大,无法影响录取结果。这种模式之下,有些学校会让你在申请的时候填写意向导师,而有的学校则不会。
理工科学生入读后,先进行1-2年的rotation,再最终确定导师。
文社科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选课,组建自己的论文委员会。
2. 强导师制
录取的决定权主要掌握在导师手里。这种制度下,申请者必须提前套磁与目标导师建立联系,随后导师会根据学生展现的学术兴趣、研究能力等,决定是否录取该名学生。
录取之后,这名导师就是学生博士阶段的指引者与合作者了。这种审核制度非常看重申请者与意向导师的匹配性,此外,导师还会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充足的资金。
目前美国超过一半的博士项目都采用委员会制,越来越少的项目采取强导师制这种传统的审核模式。在多数博士项目都是委员会制的情况下,套磁已经不是博士申请的必选项了,因此大家在套磁的时候也不必过度焦虑,因为套磁的回复率是无法作为自己被录取的几率大小和选校的参考的。
由于导师在审核申请者资格的流程中作用不明显,所以导师对套磁信本身的回复也相对不会那么重视。好的项目的导师通常都很忙碌,TA们很可能从来不查看学生发送的套磁信。
或者有一些导师会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里,为学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帮助和鼓励,但TA们的热情很可能出于礼貌而非愿意直接与你合作。不过,如果你选中了强导师制的项目,或是还是想要通过套磁询问研究匹配度,给意向导师留下印象,我们也为你准备了一些套磁信的写作建议。
1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准备一个大约500字的简短研究计划书,概述你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是寻找合适导师的第一步,而且你的潜在博导会希望看到你对博士阶段的研究有明确的计划和充足的准备。
2了解自己的意向导师
老师的个人网页、近期发表、学术组织里的职务、开过的课、近年来指导过的博论等等都是重要的参考。另外,注意老师是否明确表示有休假、退休、外出访学的计划,或者能指导的学生是否已经满员。同时,也需要关注老师的职务是否符合项目对博士指导老师的要求,如是否是短聘教授。
除了是否套磁、以及如何准备套磁信外,了解一个项目的申请过程和成功就读的学生是如果准备的也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