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香港中文大学(CUHK)导师!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的博士生导师SO WING-CHEE, CATHERINE, PH.D.,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 正常发展儿童和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手势发展(Language and gesture development in typically-developing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autism)
  2. 跨语言比较语言和手势(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s in language and gesture)
  3. 手势在语言发展和认知加工中的作用(the role of gesture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从这三个研究方向可以看出,教授聚焦于手势和语言的关系,尤其关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手势的作用。通过对比正常发展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有助于更好理解手势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跨语言的研究设计,则有利于发现手势和语言之间普遍的联系。

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手势的本质,更对语言康复和特殊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手势干预,体现了教授与时俱进的研究理念和应用导向。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So, W. C., Wong, M. K. Y., Lui, M., & Yip, V. (2015). The development of co-speech gesture and its semantic integration with speech in 6- to 12-year-old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utism, 19(8), 956–968.

这篇文章考察了6至12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言语伴随手势(co-speech gesture)的发展特点,以及手势与言语在语义层面的整合能力。

So, W. C., & Lim, J. (2012). Point to a referent, and say, 'what is this?' Gesture as a potential cue to identify referents in a discourse.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33(2), 329-342.

这项研究探讨了指示性手势(pointing gestures)在言语交流中识别所指对象的作用。

Lim, J., & So, W. C. (2014). Auditory stimulation can facilitate perceiving the referential intent of iconic gestures. Gesture, 14(2), 186-202.

这篇文章考察了听觉刺激对理解象似性手势(iconic gestures)所指意图的影响。

So, W. C., Yi‐Feng, A. L., Yap, D. F., Kheng, E., & Yap, J. M. M. (2013). Iconic gestures prime words: comparison of priming effects when gestures are presented alone and when they are accompanying speec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 779.

这项研究比较了单独呈现手势和言语伴随手势两种情况下,象似性手势对词汇加工的启动(priming)效应。

总的来说,教授近年发表的文章主要考察了手势在儿童(尤其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手势与言语在语义理解中的交互影响。这些研究采用了行为实验、语料分析等多种方法,所得结果加深了我们对手势在人类交流行为中的重要性认识。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是世界著名学府,其心理学系在语言发展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教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目前则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这些经历表明教授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

教授主要关注语言发展中的手势作用,尤其是跨语言比较和自闭症儿童干预。这是语言习得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对解释人类交流行为和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少数专注该领域的学者,教授的研究有望形成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证发现。此外,教授积极将心理学、语言学的理论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相结合,力图发展创新性的研究范式和应用方案。这体现了她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务实的问题导向。跨学科融合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教授在这方面的探索无疑具有示范意义。

有话说

从教授的研究中,揭示了手势不仅仅是言语的点缀,而是与语音、语义紧密关联的信息传递方式。

教授及其团队考察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言语伴随手势的发展特点。他们发现,这些儿童在手势运用和理解方面存在显著困难。

这提示我们,手势能力的缺陷可能是自闭症儿童语言交流障碍的重要成因。教授的研究对完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未来,我们可以尝试开发基于手势的干预方案,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此外,教授还关注手势在词汇理解和语义加工中的作用。一系列研究表明,象似性手势可以启动相关词汇的加工,听觉刺激则有助于理解手势所指意图。这些发现揭示了手势与语音在认知层面的交互影响,为深入阐明人类语言加工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结合脑成像等技术探究手势加工的神经基础,或许能让我们对大脑言语功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的来说,教授的研究视角新颖,方法多元,结论深刻。她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手势,既注重个体差异,又不忘一般规律;既关注理论建构,又体现应用导向。这些特点给我很多启发。我认为,未来手势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采用多模态方法,在更自然的交互情境中考察手势的运用。

此外,跨文化研究也不容忽视。正如语言呈现多样性一样,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交流功能。挖掘这种多样性,或许能为人类交流的一般规律研究开辟新的路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深度解读香港中文大学(CUHK)导师!
上一篇

A-Level全日制课程怎么样?

下一篇

美高英语怎么学怎么选?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