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博士(PhD)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的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Professor Btihaj Ajana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目前在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担任数字文化和社会伦理学教授。她拥有跨学科的教育背景,在伦敦南岸大学获得媒体研究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一等荣誉),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数字媒体硕士学位(优异),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在2010年加入伦敦国王学院之前,她在LSE教授社会学,并曾在专门制作有关中东的纪实节目的媒体组织工作。

研究领域

教授的研究兴趣广泛,主要关注技术、生物政治和伦理之间的交叉领域。她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监控技术和生物识别身份系统的发展、数字健康和自我追踪文化、博物馆和策展过程,以及移民和公民治理等。她目前领导并教授数字人文系的数字文化与社会研究生课程,同时也教授有关数字媒体、身体形态和身份的批判性方法的选修课。

研究分析

Ajana, B. (2013). Governing through Biometrics: The Biopolitics of Identity. Palgrave Macmillan. 这本专著探讨了生物识别技术在身份认同和治理中的作用,揭示了生物识别系统如何重塑主体性、公民身份和政治生活。该书为理解当代生物政治和监控社会提供了重要视角。

Ajana, B. (2018). Metric Culture: Ontologies of Self-Tracking Practices. Emerald Publishing. 作为编辑,Ajana教授邀请多位学者探讨自我追踪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书中从技术、社会和哲学层面审视了当下的量化自我文化,揭示其与新自由主义治理、监控资本主义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Ajana, B. (2010). Recombinant identities: Biometrics and narrative bioethics. Journal of Bioethical Inquiry, 7(2), 237-258. 这篇论文提出"重组身份"的概念,以描述生物识别技术如何与叙事、伦理和法律实践相交,创造出新的身份形式。作者主张采用叙事生命伦理学方法来应对生物识别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

Ajana, B. (2018). Communal Self-Tracking: Data Philanthropy, Solidarity and Privacy. In Self-Tracking (pp. 125-141). Palgrave Macmillan.本章探讨自我追踪实践中的利他主义和团结精神,讨论追踪者如何自愿共享个人数据以实现集体利益,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数据慷慨和团结的同时,不应忽视隐私和安全问题。

Ajana, B. (2013). Asylum, identity management and biometric control. Journal of Refugee Studies, 26(4), 576-595. 这项研究考察了生物识别技术在管理寻求庇护者身份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作者指出,生物识别控制强化了有关移民和安全的威胁叙事,使得寻求庇护者更易受到污名化,并质疑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建立人道和负责任的庇护制度。

Ajana, B. (2015). Augmented borders: Big Data and the ethics of immigration contro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thics in Society, 13(1), 58-78. 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移民管控中的应用,讨论其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揭示大数据分析如何塑造移民治理,加剧歧视和不平等,并提出应对之策,呼吁学界关注这一议题的伦理和政治意涵。

项目分析

Metric Life项目: 该项目由Ajana教授主持,旨在探究自我量化和健康追踪的社会文化影响。通过对追踪者的民族志研究,项目揭示了自我追踪实践如何重塑人们对身体、健康和自我的理解,批判性地审视量化自我文化与更广泛的数字化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发表于《Metric Culture: Ontologies of Self-Tracking Practices》一书。

Borders and Biometrics项目: Ajana教授领导的这一项目考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边境管理中的应用及影响。研究发现,尽管生物识别技术常被视为客观中立的安全工具,但其实践和后果却深受政治偏见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加剧了对移民和少数群体的污名化。项目呼吁以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视角看待技术在移民治理中的角色。

Curating Culture项目: 该合作项目邀集学者和博物馆从业者,共同探讨策展过程中的文化表征和受众参与等问题。Ajana教授主要关注新技术发展对博物馆实践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工具提升文化包容性和可及性。这一项目对于理解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想法

探索数字健康技术中的算法偏见与健康不平等问题。随着可穿戴设备、健康应用的普及,数据驱动的健康干预日益增多。然而,这些技术所依赖的算法模型可能存在偏见,导致某些群体的健康需求被忽视。未来研究可以审视数字健康技术中的偏见问题,提出确保其公平性和包容性的对策。

研究后疫情时代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及其社会伦理影响。新冠疫情催生了各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追踪与管控措施,如健康码、数字疫苗护照等。这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场景,但也引发隐私、自由等方面的伦理争议。有必要研究疫情对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后疫情时代如何规范其应用。

探索数字技术在打造包容性文化遗产中的潜力与挑战。博物馆正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工具吸引观众、拓展访问渠道。未来研究可以考察如何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创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用数字孪生重建濒危文化遗址,或开发面向残障人士的无障碍数字展览,促进文化参与的包容性。同时也要警惕技术排斥、数字鸿沟等问题。

开发基于区块链的个人数据治理工具,赋能用户控制数据流动。当前,个人难以掌控数据如何被互联网巨头获取和利用。区块链技术有望扭转这一困局,为用户提供数据主权。研究者可以设计出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和数据管理协议,并开发相应的隐私保护工具,探索区块链助力数据赋权的可能性。

用设计思维方法开发提升数字素养的教育项目或产品。随着数字技术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核心能力。研究者可以运用设计思维,与教育工作者合作设计针对不同群体(如中小学生、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项目、课程或产品原型,并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优化,以提升全民数字技能。

申请建议

1. 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兴趣和理论视角。Ajana教授的研究跨越技术伦理、监控研究、身份理论、科学技术研究等诸多领域,对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独到洞见。申请者需要认真阅读导师的代表作,理解其理论立场,思考自己能如何借鉴这些视角分析感兴趣的议题。

2. 提出有明确问题意识和理论贡献的研究计划。Ajana教授擅长批判性地剖析数字技术的社会伦理意涵,期待学生能提出具有原创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问题。申请者要能清晰地阐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学术价值。同时,要能说明研究对相关理论的创新贡献,能与导师已有研究形成呼应或补充。

3. 展现跨学科视野和多元方法工具。Ajana教授自身的研究就体现了人文社科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申请者如能展现敏锐的跨学科问题意识,积累必要的技术知识,或掌握定性定量多元研究方法,将更有竞争力。无专业背景者可以选修相关课程,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提升跨学科素养。

4. 抓住机会,与导师建立联系。可以通过邮件、学术会议、研讨班等渠道,就学术问题与导师交流,表达求学意愿。在与导师沟通时,要言之有物,提出有见地的问题或看法,给导师留下积极专业的印象。同时要表现出谦逊好学的态度,而非居功自傲。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博士(PhD)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上一篇

帝国理工化学offer和UCL化学offer申请经验分享

下一篇

美高最新招生评分标准分享!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关注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