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DEI?它如何影响我们华人学生?
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国大学官网上总挂着三个大写字母——DEI。申请表里多了好几道奇怪的问题,面试官不光关心你的成绩,还关心你的背景、身份、经历,甚至——“你为多元包容做过什么贡献”。
DEI,到底是什么?它离我们华人学生到底有多近?
今天,咱们好好聊一聊?
DEI是什么?
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简称DEI。翻译过来就是: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
简单讲,DEI就是美国社会为了解决历史上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贫富差距,推出的一套新理念。它希望每个人,不管出身、肤色、性别、性取向,都能“平等地上桌吃饭”,而不仅仅是被邀请来旁听。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所以在大学里,DEI成为了硬指标:
招生时,不能只看成绩,要考虑学生群体的种族比例、文化背景。
面试时,喜欢那些有独特故事的人。
录取后,各种资源倾斜给被认为"处于弱势"的群体。
问题是——在这套体系下,华人学生,有时候反而成了“不那么被照顾”的那一拨。
DEI对华人学生,意味着什么?
(1)“优秀”不一定是加分项了
在很多美国大学,华人学生因为普遍SAT高、GPA高、竞赛奖多,反而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已经成功的族群”,不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对象。
简单说:成绩高?很正常,不惊喜。身份特殊?对不起,不算。
在DEI倾向下,有时,录取过程更关注拉丁裔、非裔、原住民这些“历史受压迫”的群体。而华人,常常被默认为不需要帮一把。
(2)申请越来越“拼故事”
过去,申大学拼的是分数;现在,拼的还包括你的“故事”:
有没有克服过巨大困难?
有没有展现对多元文化的贡献?
有没有为社区服务过?
一个SAT 1580分的华人学生,如果故事平平,可能会输给一个SAT 1400分,但故事动人的申请者。
(3)机会和挑战并存
DEI也带来了新机会。美国高校特别欢迎能展示跨文化交流能力、倡导包容精神的学生。如果你能在文书、面试中讲出自己如何理解多元,如何帮助别人走出孤立,反而能加分不少。
关键是——你不仅要“优秀”,还要能讲出有温度、有力量的自己。
为什么DEI争议这么大?
有人支持,因为这让曾经被忽略的群体有了机会。
有人反对,因为这让一些靠自己努力上来的孩子,付出了更多代价。
比如,哈佛大学就因为招生时对亚裔申请者设了更高门槛,被推上了最高法院。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大学招生不得以种族为依据。
看似是对DEI的一次打击,但现实是,大多数学校并不会立刻取消对“背景多样性”的考量,只会换一种方式继续推行。
所以——DEI不会消失,只是换了马甲继续存在。
华裔学生,应该怎么办?
一句话:与其抱怨,不如升级自己。
别只卷分数:分数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学会讲故事:你的经历、你对世界的理解、你的善良、你的坚持,都是“故事”。
主动参与多元文化活动:志愿服务、跨文化交流、社区领导力——这些经历,能让你在DEI环境下脱颖而出。
心理建设很重要:有时,努力并不总立刻换来公平,但坚持下来的人,终究能走得更远。
世界永远不会因为你的埋怨而变好,但会因为你的坚持和成长,而悄悄给你让路。
写在最后
DEI时代,机遇和挑战同在。对我们华人学生来说,这是一场新的修炼:
不仅要成为“优秀的人”,还要成为“有温度的人”。不仅要争取上桌吃饭,还要学会在复杂的规则中,优雅地坐下,笃定地开口。
未来,属于那些不惧改变、敢于自我升级的人。而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