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申请季,后台和学生私信里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
“老师,我的活动履历是不是太普通了?”
“是不是非要拿奖、搞科研、才算"高含金量"?”
“我做了很多志愿活动,但感觉都没法写进文书怎么办?”
这篇文章想认真地、系统地跟大家聊聊: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才是真正能打动招生官、为你的申请加分的。
无论你是即将进入高三的申请人、还是刚开始规划履历的高一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都会让你在申请的路上走得更轻松、也更有效。
01、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课外活动
谈到课外活动时,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课外活动”到底指什么。大多数人对课外活动有个大致印象,可能包括体育、学校社团、实习或志愿服务等。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内容也属于课外活动,比如科研项目、兼职,甚至照顾兄弟姐妹或祖父母等家庭责任。
总的来说,课外活动是指你在课堂之外、特别是花费大量时间去做的那些事情。
为什么这些活动重要?因为美国大学采用所谓“整体评估”模式(holistic admissions process)——也就是说,他们不仅仅看你的学术数据,还会从多个维度去评估你这个“人”。
在这样的体系中,课外活动能反映你课外时间如何安排,进而帮助招生官了解你的价值观、学术与个人兴趣,以及你在未来大学社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这些对大学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点。
不过要记住,课外活动只是申请拼图中的一块。除了活动,招生官还会看你的成绩、课程难度、标准化考试成绩、老师或升学顾问的推荐信、你的申请文书,以及(如果有评估性面试)你在面试中的表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招生官会先看成绩和考试,来判断你是否在学术上符合该校的录取标准。如果符合,他们才会仔细审阅你的课外活动;如果不符合,他们顶多扫一眼,看你是否在某方面是“超级明星”,但很可能不会深入了解。
换句话说,想强调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课外活动无法让你被录取到一所你在学术上不达标的学校。我知道这听上去有点打击人,但这是在规划时间时非常有用的一条建议——永远不要为了活动而牺牲学业或备考时间。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学校恢复要求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的时候。
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外活动不重要。实际上,一旦你的学术条件符合学校标准,课外活动就变得至关重要。顶尖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一大堆成绩完美、考试分数顶尖的申请人。比如哈佛就曾公开表示:我们每年可以用班级第一名(valedictorian)的人填满两个新生年级,甚至还剩下多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超级“内卷”、竞争激烈的申请人群体中,课外活动很可能是决定你是否从“可考虑”进入“被录取”的关键因素。
但因为你可用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有限——毕竟你还要兼顾学习和考试——你需要做的不是“多做”,而是精做。也就是说,找对真正对申请有帮助、有影响力的活动,才是关键。
02、如何识别出这些“高价值”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识别出这些“高价值”活动?又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方向?
首先,选择那些能够突出你个人兴趣的活动。
课外活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机会,能让招生官看到你在学术和个人方面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你可以说“我打算主修历史”,也可以说“我很关心环保问题”,但如果你没有做过任何实际的事情来支持这些说法,招生官就没有理由相信你是真的在意。
比如,如果你对环境科学感兴趣,那么你可以参与环保类科研项目,或者加入环保主题的活动,比如 Science Olympiad(科学奥林匹克)中的生态相关项目。也可以发起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比如组织校园“无塑料一周”,或开展碳排放统计活动。如果你喜欢创意写作,可以报名写作工作坊,发表你的诗歌作品,或者担任学校文学杂志的编辑。
这类活动能具体地呈现出你对某个主题的持续投入,也会让招生官更愿意相信你是真的热爱这个方向。
此外,围绕兴趣展开的课外活动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们能帮助招生官为你构建所谓的“电梯式介绍”(elevator pitch)。
在很多大学里,录取决定并不是由一个人做出的。一些学校的招生官是从第一轮起就“集体评审”申请材料;另一些学校则是由你的地区招生官(负责你所在的国家、省市)初步审阅你的材料,再将你提交至更高级别的评审委员会。
这个过程中,招生官需要向其他评审委员“推荐你”,他们通常会用几句话来总结你,比如:
- “Sally 是一名马术选手和冠军辩手,同时参与了非常有意思的微生物研究。”
- “Henry 是一位热爱历史的学生,在本地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中表现突出,并积极为移民群体发声。”
活动越聚焦、越统一,招生官就越容易理解你的申请人设,也越容易为你组织出一句有说服力的推荐语。
你可以自己做个小练习:
“如果一个招生官只看我的课外活动记录,他会怎么介绍我?这些活动能准确表达我是谁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可能说明你需要重新调整你的课外活动方向,让它们更清晰地展现出你的兴趣所在。
除此之外,招生官也会通过课外活动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领导力。
大学希望录取那些在自己的社区里是“行动者”和“影响者”的学生。而“领导力”的表现形式很多,并不局限于“我是学生会主席”这种“官方头衔”。
领导力可以体现在你组织了一个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项目,比如为低收入家庭孩子开设的免费英语课程;也可以是你在学校推动了一个环保政策的落地;或者是你发起了一个公众号,持续为特定议题发声……
但我们始终鼓励学生去想想:你舒服的领导方式是什么?
有些学生很抗拒参加竞选,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说话。这完全没问题。你一样可以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现行动力——比如策划、执行、推动改变,而不是主导会议。
说到底,领导力的核心是“主动性”和“改变现实的能力”,形式是什么反而没那么重要。
招生官在评估你的课外活动时,也会特别关注活动的“选择性”或“入选难度”。
简单来说,你参与的活动越难进、越有竞争性,越能显示你在这个领域的真实实力,也越容易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比如我们列举一些竞争性很高的活动:
- STEM 顶级科研项目:如 RSI(麻省理工的研究科学计划)、BU RISE(波士顿大学暑期研究)等,这些项目的录取率极低,只招收极少数学术能力非常强的申请人。
- 人文学科相关项目:如 TASP(Telluride Association Summer Program)、Iowa Young Writers' Studio(爱荷华青年写作工作坊)等,也都非常难进。
- 国家级竞赛队伍:比如数学奥林匹克,通常需要经过多轮考试筛选。
- 政治类项目:如 Senate Page(参议院实习生项目),每个州只招收极少数学生。
- 青少年成就类项目:比如“鹰级童子军”(Eagle Scout),完成难度极高,只有大约5%的童子军最终能获得。
这类活动招生官通常都很熟悉,特别是在 STEM 领域,有些学校甚至内部会保留一份“顶级项目名单”,如果你参与过类似项目,会在你的申请档案中被特别标记,从而帮助你更快被识别为“顶尖申请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要是全国级别才有意义。比如说:
如果你是你学校荣誉委员会(Honor Council)每年只选一位代表,而你就是那个人——这当然也很了不起!
只是招生官不一定知道这个职位的竞争有多激烈,所以你需要在活动列表或文书中写清楚:这个活动有多少申请者、你是怎么被选上的。
03、关于奖项和发表
接下来我们讲讲奖项与发表的重要性。
这两类内容,是你展示自己学术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绝佳方式,也能进一步让招生官看到你的“专业度”和“思想性”。
毫无疑问,国家级和国际级奖项更具影响力,因为它们的竞争池更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忽略地方或小规模奖项,因为:
- 地方奖项能证明你是本地社区中的佼佼者
- 有些学校的奖项(例如 Harvard Book Award)代表你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这可能比 GPA 本身更清晰
说得直接一点:所有人都愿意押注在“已经赢过的人”身上。
奖项之外,“发表”也是一个被很多学生忽略的宝藏模块,你可以发表的地方包括:
- 自己的博客(Blog)或公众号
- 学校的校刊、校报
- 地区报纸、社区平台,写专栏或评论
- 面向高中生的学术期刊:如 The Concord Review、National High School Journal of Science
- 专业学术期刊:如 Nature、ELH(这类很难,但如果你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依然是巨大加分项)
请注意:
- 排在列表越后的发表渠道,门槛越高,但影响力越强;
- 排在前面的博客/校报,看似“小打小闹”,但如果内容持续、有主题,也能展现你真实的兴趣与积累。
例如:如果你对历史特别感兴趣,自己开了一个“口述史博客”,记录你三年来研究的地方历史人物、家族故事,那对招生官来说,就是一份“沉浸式热爱”的体现。
04、关于社区参与
最后我们讲讲“有实际影响的社区参与”,这是很多学生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部分。
不少高中生完成一些志愿服务,是为了“打卡”“完成毕业要求”而做的。但这些并不一定能帮助你在申请中脱颖而出。
要想让社区服务真正成为申请亮点,你需要:
- 选择一个你真正在意的问题
- 找到实际可行的切入口
- 尽可能长期/持续地去做
比如如果你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你可以加入相关热线或组织做支持者,在学校发起一个“倾听者计划”,或者创建一个内容平台,分享心理科普和情绪支持内容。
这样围绕同一个主题形成的“连续行动”更有深度和说服力。还有一点非常关键:招生官也非常关注你在这个项目中投入了多长时间。一个你坚持做了3年的本地公益项目,比一个3个月的“炫酷活动”更能打动人。
还想补充一点,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原创性”(originality)在课外活动中的重要性。
每年招生官要审阅成千上万份申请,很多学生喜欢的主题其实都大同小异——STEM、心理健康、环保、写作……很容易出现一堆活动看起来都差不多的申请者。
如果你只是做了跟别人一样的活动,你就容易“被淹没”。这时候,“怎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你要问自己:
我有没有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approach这个主题?
比如说:你对生物医学感兴趣。大多数人会去医院当志愿者、参加生物奥赛、或者写一篇研究论文。
这些当然都是很棒的经历,但如果你能把研究拓展出去,比如说用3D打印技术尝试设计假肢、把你对电子烟致癌物的研究转化为一个面向青少年的社区宣传计划,那你的活动就从“好”变成了“独特”,也更容易让招生官记住你。
05、是不是一定要“活动均衡”?
再来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不是一定要“活动均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有个误区,觉得履历里要“样样都有”才够看。
但我们想说:你不需要成为“多面手”,你可以是一个特别擅长某一方向的人。
如果你不爱写作,那你真的不需要去校报做编辑;如果你不喜欢运动,也不需要为了“凑一个运动”去跑步队签到。
事实上,你更应该投入到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领域,这会让招生官更清晰地看到你的兴趣,也更容易为你构建那句“电梯式介绍”。
规划活动,也是在理解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你不是为了写文书而做,而是为了解决一个你真正关心的问题而去尝试。
当你认真地开始行动,申请只是顺便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