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为导师第一个博士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一些小伙伴在成功上岸后,发现自己居然是博导的第一个博士生。

特殊的身份,总会带来特殊的感受。

那些成为导师第一个博士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来源:知乎

那些成为导师第一个博士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来源:百度

那些成为导师第一个博士生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来源:搜狐

这些“独苗们”在面对科研、学习、生活时会有着哪些与众不同的体会呢?来随着小博走进他们的科研世界……

01、十问揭秘“当事人”

小博通过采访几位新晋博导的首位博士研究生,也许能帮助各位对这种身份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Q是在什么时候得知自己是“开山大弟子”的?一开始是什么样的感受?

A1:在得到录取通知后,进入了师门群,才发现只有我一个博士生。一开始的感觉是惊喜,甚至对“自己是博导的第一个博士”感到难以置信。

A2:我是在报考前,就对博导有了了解,知道他是新晋导师。因此得知自己被录取后,也就没有感到那么的意外。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科研日常,对未来充满了好奇。

A3:我的博导在成为“博导”前,已经是行业内的翘楚了,十分抢手,很多人都报考了他,但是我有幸成为他的开山大弟子,内心里的自豪是毋庸置疑的。

Q作为师门里的“大师兄”,是什么样的感受?

A1:导师以前只有一群硕士学生,突然加入了一名“博士”,还是比较新鲜的事,平时师弟师妹们一有问题都会来请教我,不知不觉地,我竟有了一种当导师的感觉。

A2:刚入师门,就开了一次组会,导师把他手下的3名研一新生“交给了我”,让我负责制定他们的培养计划,平时每周给予他们论文和文献阅读的指导,并且明确了研二辅导他们顺利开题的任务。其实我也算是师门里的一名新生,才刚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涯,就顿时感到压力很大。

A3:其实感受最深的是“代沟”,在师弟师妹们的眼里,我是博导的大弟子,并且有“博士生”的天然标签,平时和我交流讨论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他们的不自然、甚至有点紧张,似乎把我当成了导师的“代言人”,而不是和他们一样的“学生”。因此学习之外,他们是一个团体,和我走的就不是很近。

Q博导申请课题时,是如何分配人力的?你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A1:新晋博导,其实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申请课题自然也是常态。博一的时候,导师通常是先跟我单独开会,把课题申请的任务交代下来,再由我组织师门进行任务分配,但是需要由我把关和最后定稿,前两年的压力是很大的,担心课题申请不下来让导师失望,也让师门对我“另眼相看”;到了博三,有了两名博士生师弟的加盟,我的工作量就稍微轻松一点了,但是压力仍不小,需要总体把关课题申报书的质量。

A2:听师弟们说,以前申请课题,他们只需要做一些搜集整理文献、填写表格的“苦力活”,其他的部分都是导师亲自完成,在我加入后,导师以前的工作量现在成了我的“分内活”,看来导师对我是十分的信任,才敢放手让我去干。

A3:导师不仅要我帮他本人申请课题,还要让我抽出时间加入他曾经的导师团队帮助他们申请课题,我感觉作为导师的“开山大弟子”,全身的剩余价值已经被“榨干”了。

Q在发表论文准备结题时,论文署名分配是怎样的?

A1:博导“通讯加一作”,我“二作”,硕士生们往后面排。

A2:当发表和课题相关的论文时(作为结题论文),博导一般是“通讯加一作”;当我自己有想法,自己构思的论文发表时,会让我做“一作”,自己只挂个“通讯作者”。

A3:哎,说起来都是泪,事业上升期的导师太恐怖了,我能拿个“二作”就不错了,很多时候,“通讯”、“二作”这些位置都直接留给了我导的领导。

Q博导的日常“应酬”、“出差”、“学术交流”,是不是总是带着你?

A1:新晋博导,其实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申请课题自然也是常态。博一的时候,导师通常是先跟我单独开会,把课题申请的任务交代下来,再由我组织师门进行任务分配,但是需要由我把关和最后定稿,前两年的压力是很大的,担心课题申请不下来让导师失望,也让师门对我“另眼相看”;到了博三,有了两名博士生师弟的加盟,我的工作量就稍微轻松一点了,但是压力仍不小,需要总体把关课题申报书的质量。

A1:确实是的,作为师门的“大弟子”,“饭局、酒局”是自然少不了的。老师负责的工程项目一旦收尾,甲方攒的局就接二连三的来了,加上老师还有行政事务缠身,最后都让我去代表参加,没个好酒量、没点打交道的技术,是真的吃不消。

A2:师门女同学比较多,以前布置出差任务,导师比较小心,都让学生三三两两的结伴出行。由于我参加过工作,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现在的出差基本上就由我独自完成,还包括与其他部门、学校的合作伙伴的对接工作,也由我全权料理。

A3:作为热衷于学术交流的常客,博导三天两头就要外出参会,以前当硕导时经费有限,通常只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PPT,一人出行;现在我的“待遇”显然就不一样了,会经常带着我接触行业前沿的学术讨论,但话又说回来,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科研助理,需要负责导师的出行、饮食等事务安排。

Q作为师门的博士“第一人”,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

A1:新晋博导,其实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申请课题自然也是常态。博一的时候,导师通常是先跟我单独开会,把课题申请的任务交代下来,再由我组织师门进行任务分配,但是需要由我把关和最后定稿,前两年的压力是很大的,担心课题申请不下来让导师失望,也让师门对我“另眼相看”;到了博三,有了两名博士生师弟的加盟,我的工作量就稍微轻松一点了,但是压力仍不小,需要总体把关课题申报书的质量。

A1:师门的日常报销、填表跑腿基本都是硕士生们在做,导师基本不会让我干这类的杂事,像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汇报、成果验收、应酬交际会交由我去负责。

A2:当课题任务下来时,导师一般会让我先框定出文献范围,然后让我把具体的操作分配到师门的研究生群里,由师弟师妹们搜集、分类、整理,最后再由我直接跟导师对接汇报。

A3:读博已经三年,虽然已经有了博士师弟和师妹,但导师对待我们还是有所区别,我的“博一”那一整年,基本都在忙着帮导师干活,加上自己的学业课程安排,累到了怀疑人生,可是师弟师妹们的“博一”,基本是属于“被放养”的状态(可以比较自由的安排时间),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最迫切的事情(评职称、拿绩效)都被我之前独自扛完了。

Q博导平时跟你联系的频率多吗?

A1:新晋博导,其实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申请课题自然也是常态。博一的时候,导师通常是先跟我单独开会,把课题申请的任务交代下来,再由我组织师门进行任务分配,但是需要由我把关和最后定稿,前两年的压力是很大的,担心课题申请不下来让导师失望,也让师门对我“另眼相看”;到了博三,有了两名博士生师弟的加盟,我的工作量就稍微轻松一点了,但是压力仍不小,需要总体把关课题申报书的质量。

A1:很多!!几乎是每天一见,并且要求我在工作室打卡办公,遇到问题随时向他反映,实在有一种生活在导师监控下的感觉,并且在与他人的一些社会性的交际中,几乎都要带上我(会向外人主动介绍说“这是我的博士生”,然后获得称赞,大家都懂的)。

A2:我的情况可能是个例外,我既是我导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他的第一个硕士生,相互之间已经很了解了,因此联系的频率就很自然,随时有事随时联系约定见面时间,平时对我也比较放心,不会要求我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做事,属于宽松放养型。

A3:由于刚进师门就遇上了一项课题的申请任务,我自然成为了“搬砖”的主力,要求我每周向他进行一次正式的汇报,说到“正式”,规范的PPT就少不了了,单是制作汇报课件就要花费很多时间,苦不堪言。

Q博导会经常给你“开小灶”吗?会手把手指导你的专业技能吗?

A1:新晋博导,其实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申请课题自然也是常态。博一的时候,导师通常是先跟我单独开会,把课题申请的任务交代下来,再由我组织师门进行任务分配,但是需要由我把关和最后定稿,前两年的压力是很大的,担心课题申请不下来让导师失望,也让师门对我“另眼相看”;到了博三,有了两名博士生师弟的加盟,我的工作量就稍微轻松一点了,但是压力仍不小,需要总体把关课题申报书的质量。

A1:这是经常性的,由于专业理论基础比研究生上了一个台阶,总是被导师叫到工作室与他就某个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同时还经常赠与我他的“私家珍藏”书籍,并希望我随时抽空“加餐”。

A2:每周一次例会,师门所有人都要参加,散会后一般都会单独把我留下来作进一步的交流。专业方面,会随时布置给我小论文的任务和目标,最开始是进行文献综述的梳理,老师会把他手上的很多一手资料交给我翻阅,同时为我指明很多获取有用信息的门路,帮我节省了很多去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时间。

A3:“开小灶”是经常性的,每当导师有一些新想法、新思路的时候,会跟我分享,倾听我的想法,并一起探讨实施的可能性(实验方法的改良、新材料的研究),一旦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框架,就会让我把计划落实成可行的文本方案,组织师门开会讨论并开展行动,最重要的一点是,任何跟专业相关的技术难题导师都会直接上手指导,为我做示范讲解。

Q作为博导的“开山弟子”,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1:新晋博导,其实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申请课题自然也是常态。博一的时候,导师通常是先跟我单独开会,把课题申请的任务交代下来,再由我组织师门进行任务分配,但是需要由我把关和最后定稿,前两年的压力是很大的,担心课题申请不下来让导师失望,也让师门对我“另眼相看”;到了博三,有了两名博士生师弟的加盟,我的工作量就稍微轻松一点了,但是压力仍不小,需要总体把关课题申报书的质量。

A1:离不开老师的课题申请任务,也丢不掉自己的课业安排,读博的前面两年很辛苦,几乎就是博导的左右手、私人助理、大管家……

A2:第一次被这样委以重任,负责比较重要的基金申请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生怕完成不好愧对导师的“第一弟子”的名声。

A3:有时候遇到一些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问题,没必要去劳烦导师,本来找找身边的同门就能很好解决的,但是师门只有我一名博士生,总是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

Q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还愿意成为博导的“开山弟子”吗?

A1:新晋博导,其实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申请课题自然也是常态。博一的时候,导师通常是先跟我单独开会,把课题申请的任务交代下来,再由我组织师门进行任务分配,但是需要由我把关和最后定稿,前两年的压力是很大的,担心课题申请不下来让导师失望,也让师门对我“另眼相看”;到了博三,有了两名博士生师弟的加盟,我的工作量就稍微轻松一点了,但是压力仍不小,需要总体把关课题申报书的质量。

A1:愿意,导师也是“新生博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同进步的收获会很大。

A2:愿意,从导师这里获得了太多的“资源”,这是身边很多人羡慕而求而不得的东西,我应该好好珍惜。

A3:愿意,虽然需要面对很多看起来是完不成的任务,但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进步是巨大的,对我的未来是很有帮助的。

02、做个总结

看了“开山弟子”们这么多的心路历程,可以简单的做个总结——成为博导们的第一个博士生,有哪些利好烦恼

利好 烦恼
得到博导的亲自指导和格外重视; 科研任务重、对成果产出的要求高;
享受到导师几乎全部的学术资源照顾; 需要负责指导师门的研究生,事务繁忙;
容易出成果,不用担心被“放养”而荒废; 出差、应酬频繁,全年无休;
成为博导的“代言人”,接触和积累到社会人脉资源; 当导师的课题任务重时,无暇兼顾自己的毕业论文;
在师门的地位光环加持,受到后辈们的尊重; 作为除导师之外的第一项目负责人,承担责任的压力大;
与博导的接触机会多,关系更密切,沟通更融洽; 没有博士同门为伴,搞科研时比较孤独;

此外,不管是博导的“开山弟子”,还是“普通弟子”,对于“发表论文的署名排序”区别,其实是相差无几的,主要取决于“导师的为人、习惯、利益考量”以及“自己实际付出的工作量”。

03、生存之道

从访谈中我们知道了,作为“开山弟子”有利也有弊,虽然这些都因人而异,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掌握一些“生存之道”,在担任这个特殊的角色的同时,平衡好科研、工作和生活。

01 主动沟通、掌握自己的节奏

尤其是当自己的时间紧张,无法胜任导师布置下来的任务时,要主动向导师说明情况,不可“硬着头皮”接下来,最后应付性的交差。

02 主动担责,锻炼综合技能

完成课程任务后,应该主动向导师“请命”,接受一些“国自科”类的课题实践,利用有限的时间最大化的成长,锻炼出自己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03学会“领导”,调动师门人力资源

当接到课题任务,应该学会将部分工作合理安排到师弟师妹们手上,学会动用团队的力量,能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用,节省时间。

04珍惜机会,吸纳博导的资源

尤其是一些通过导师的推荐、引荐而进行的“学术交流”、“与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的机会,要精心准备、认真重视,逐渐建立和积累起自己的学术地位、人脉资源。

05放低姿态融入师门、排解心理压力

不要因为自己是师门的“第一位博士生”而自诩不凡,要学会放低姿态、主动融入研究生们的队伍中,与师弟师妹们搞好关系,不仅有益于你今后工作的开展,还能在陷入烦扰和孤独时得到“同龄人”的鼓励和慰藉。

总的来说,作为博导的“开山大弟子”,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与“各种好处”相伴而来的,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希望各位“大弟子们”在看过本文后,能够有一些更为全面的认知和新的收获,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开山弟子”。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剑桥大学30个本科专业申请要求有多高 录取者平均成绩与科目选择究竟如何?

下一篇

国际生暑假商赛盘点!孩子申英美本参加哪一个?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