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美国的中产都转学去了香港

在哈佛大学被暂停招收国际生资格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迅速行动,向哈佛等美国顶尖大学学生敞开怀抱,推出“无条件录取”转学通道,提供从申请到留学生活的一站式支持。

逃离美国的中产,都转学去了香港

图源:香港理工大学小红书官方账号

而五一期间,香港大学也宣布为QS排名前50高校的学生开通专属转学通道,不限国籍和地区。这一系列举措看似为学生转学提供了便利,实则是一场高门槛、低录取率的精英选拔。

有人说:港大是在向逃离美国的中产家庭招手;也有人认为:这是港大为吸引全球优质生源的策略;也有不少学生家长忍不住问:现在转学港大这么容易了吗?我家孩子是不是也可以?

别急着兴奋,真相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这条看上去开了绿灯的转学通道,实际上,是一场高门槛、低录取率的精英筛选。

港大接受本科转学生并非新政

首先得明确一点,港大一直都接受本科转学生,这并不是什么新出台的政策。

只不过早期它比较低调,操作比较模糊,主要面对本地学生,偶尔也有英联邦体系大学的学生转入。

真正发生变化,是从2015年开始。港大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时,开始有意识地吸收非本地学生的转学申请。但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及什么排名,只是“个案评估”,让人摸不清门道。

逃离美国的中产,都转学去了香港

图源:香港大学

到了2018年,港大首次在官网写上了“优先考虑来自国际知名大学的申请者”这一条,虽没明说QS排名,但这已经是“潜规则”的公开化。

再后来,到了2021年,港大终于明确提出:来自QS50的大学,可以豁免部分材料审核。这个变化,把港大的转学政策从“隐形门槛”变成了“显性指标”。

所以,五一期间发布的这则“特别公告”并不是新政策,而是把之前的筛选标准彻底摆在桌面上,公开、强化并向国际学生释放明确信号:

欢迎转学!我们要招的是你们这些全球顶尖大学的学生。

很多人以为只有港大才设立了转学通道,其实香港八大高校都有接受转学生的机制,只是门槛和要求不同,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档:港大、港中文、港科技

这三所顶流港校一律要求国际学生以大一新生身份申请,然后再由学院决定能豁免多少学分。

换句话说,不管你读到大几,进来都得从头开始,但有可能跳过一些课程。

逃离美国的中产,都转学去了香港

图源:香港中文大学

第二档:城市大学、理工大学

这两所学校同样要求申请者以大一身份入学,但相对宽松、友好一些。

历年都有不少美本、澳洲本、英国本的学生成功转入,有实际操作空间,尤其是专业对口、课程好对接的情况。

第三档: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教育大学

如果你已经读到大二或者希望无缝衔接,这三所大学的转学政策最开放。

它们允许学生申请大三入学,只要学分能顺利转换,毕业不一定会延迟。对成绩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是不少申请人的兜底选择。

转学生需具备哪些条件

那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学生才真正符合这个转学要求呢?

根据港大历年公开资料、留学机构的总结以及学生实际案例,大致可以画出这样一幅画像:

1.就读背景:QS50大学起步

这是硬性规定,如果你正在读的大学没有进入QS全球排名前50名,这条路基本与你无缘。

港大为什么看重QS排名?因为这是国际高校界公认的衡量标准,而港大自己也常年位于QS30名,筛选标准自然不能拉低门槛。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估计Top 30-50后的学生都有点悬,如果不是成绩非常优秀该概率还是很难转进港大。

逃离美国的中产,都转学去了香港

图源:香港大学

2.成绩要求:GPA要亮眼

即便你来自QS50的大学,也不能“混进来”。

港大对转学生的成绩要求非常高:通常GPA需要达到3.3/4.0以上,热门专业比如商科、计算机、金融、法律可能要求3.5甚至更高。

而且,申请者还需要提交完整的大一成绩单、语言成绩、高中背景材料,几乎与重新申请一所大学差不多。

所以,这根本不是“回港镀金”的捷径,而是对学术能力极高的学生,提供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3.课程对口:学分能对上才有戏

另外很多学生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转学不是重新开始,而是要对接已有的学习内容。

这就涉及到学分转换的问题。如果你原来所学课程和港大的课程不匹配,或者学校无法提供足够详细的课程大纲,港大就很可能不认这些学分。

例如,理工科(数学、物理)课程全球标准化程度高,容易匹配;而商科、会计、市场营销等,港大有自己的体系,课程内容要高度一致才行。

否则,就算你转进来了,也可能面临延迟毕业,甚至被退学的风险。

4.专业竞争激烈:热门专业录取率不到10%

根据一些机构的统计和学生经验,港大热门专业如金融、计算机、法律、医学等,每年开放的转学名额非常有限,有时甚至一个专业只招1-2人,录取率低得可怜。

相比之下,一些冷门专业如环境科学、哲学、语言学可能录取率会高一些,但前提依然要成绩好、课程匹配。

香港想要成为教育高地

至于港大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再次强调这一政策,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留美性价比断崖式下跌。

如今在美国读大学,尤其是私立院校,每年学费轻松超过8万美元,四年下来接近200万元人民币。

对中产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投资,但回报却并不对等。

就业市场对海本的兴趣在降温,很多人花费巨大成本出国,毕业回国找工作依然面临学历不敌经验的现实。

更棘手的是政策不确定性。签证收紧、H1B抽签难、OPT门槛提高,再加上近期无缘无故取消学签的消息,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正在削弱美国留学的吸引力。

第二,香港“抢人才”力度再加大。

就在上个月,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明确表态,香港高校将积极接纳因美国签证受阻的中国内地学生。

在抢人才成为香港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后,高校也在不遗余力地扩招全球人才,港大此举就是对政策的呼应与承接。

第三,港大要从“英美平替”转型为高教高地。

过去,香港高校常被看作“英美留学的平替方案”,但现在港大正在转型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名校竞争者。

QS曾在去年报告中称,香港是亚洲高教进步最快地区之一,建议香港继续通过推广「留学香港」品牌等举措,确立作为国际学术和研究枢纽的地位。

港大大张旗鼓强调转学政策,就是希望吸引一批世界名校中的优等生,反哺香港高教影响力,由此可见,香港想成为高等教育高地的决心昭然若揭。

香港成为中产家庭新托底

在美国留学越来越昂贵、回报越来越难以评估的今天,香港大学向全球名校优秀生开放转学入口,无疑是对中产家庭的重大利好。

一方面,港大地处亚洲核心、制度成熟、语言无缝、与内地互通便利,是理想的国际教育平台;另一方面,其学术声誉、研究资源、就业连接能力,都不逊于许多美英高校。

尤其是在当下中产焦虑高涨的背景下,香港提供了一条更经济、稳定、可控的教育路径。

比起孤注一掷去押美国留学,不如回身看一眼正在主动敞开怀抱的香港。

逃离美国的中产,都转学去了香港

图源:香港大学

当然,很多家长和学生会把转学港大当成一种补救或捷径,高考没考好,申请港大来不及?那就先去QS50大学混一年,再回来镀金。

但说实话,这样的思路恐怕是行不通的。

因为港大愿意接收的学生,基本上就是那些原本就能被它直接录取的人。

也就是说,你原先就具备港大本科录取的实力,只是当年选择了去别的地方,现在回头申请而已。

这不是降低录取标准,也不是拿其他学校Offer换港大,而是一次高水平学校之间的调剂。

港大本科转学机制看上去敞开了大门,其实只是把过去的模糊标准变得更明确,让适合的人更容易看清方向。

它是机会,更是筛选。这条通道更适合的是那些在世界顶尖大学中脱颖而出、又希望在亚洲扎根发展的优秀学生。

香港转学不是备胎选择,也不是留学跳板,而是留学方向的重新思考。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牛津排倒数的学院值得申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