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的博士持续扩招,很多课题组中博士生数量屡创新高。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的数量并未增多,这也导致了教师资源短缺,无法有效指导学生。
有网友推测,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内博士毕业难度的进一步加剧,宽进严出的格局将会进一步导致延毕率增加。
对此,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博士扩招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资源是否已经陷入短缺?延毕现象是否会进一步加剧?
图源:知乎
01、博士扩招,教师紧缺学生和老师如何看待?
1、教师视角课题组学生变多,但标准不降
A教师(985老教授)“自从2020年扩招以来,我们课题组的博士数量急剧增多。之前我每年平均会带一位博士,但是近些年都是两个招生名额。虽然说学生变多了,但我还是尽心尽力指导TA们每一个人,并且在我组里毕业要求不可能降低,还是会根据之前的来。虽说自己累一点,但是对学生负责,总归是好的。”1对1组会要开两天
B教师(211教授,海外优青)“之前在国内读博的时候并没记得一个组会有这么多学生。自从22年回国以来,每年自己带两个博士,还有大老板的博士,外加组里的博后、硕士,指导任务非常繁重,基本一周七天每天都不休息。
不仅如此,给博士们的1对1组会就要开两天,才能解决掉所有的问题。现在已经将开会频率从每周改为了每两周。这样看来,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势必会有一些打折的地方。”时间碎片化,科研时间极大压缩
C教师(985副教授)“扩招之后我自己一个人带了五个博士,坦白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指导。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很多杂事,导致我的时间碎片化。具体的例子就是,当有活动和比赛时,每个学生都需要相同的材料,作为导师就需要签字、审批。这块时间就占据了我白天办公的大部分时间。
并且我们组之前每周五下午的组会现在也被迫改为三周一次,不仅是老师,连学生也都因为得不到指导而变得怨声载道。”许多本不该读博的学生被招收了进来
D教师(211教授)“我们之前读博的时候都是因为确信自己喜欢科研,并且能够耐得住寂寞,所以才选择了这条路。扩招之后,很多学生一门心思想要提升学历,却忽视了读博过程当中所存在的潜在困难。比如有的学生压根没有任何科研基础,只是因为觉得直博很酷,就选择了科研的道路。还有的硕士生因为找工作受挫,而被迫来读博。
在TA们的眼中,读博就是退而求其次的备选项。但事实上,读博的沉没成本极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2、学生视角约老板开会的难度日益增加
A学长(985直博第五年)“之前刚进组的时候,导师手里只有三四个博士生。现在算上大老板的博士,我们导师一共需要指导接近8个博士生,数量非常夸张。对于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找导师开会的难度在增大。
之前只要把做的东西发给导师,基本上隔一天导师就会约时间开会,而且开会时间非常灵活。但是现在,因为人太多,有时导师半个周都不会回复邮件,而且还经常忘事。”海外博士生质量在下降
B老师(海外Top50CSC博士)“我们组是华人导师,导师也比较倾向于招收国内的学生。随着近几年CSC攻博渠道人数的大幅增加,导师这边的套磁信也是一封接着一封。从近几年组内招收的博士生质量来看,的确基础不如之前的博士。隔壁几个组的老外导师招收的几个中国学生仅仅是简历非常漂亮,但科研技能几乎为0。因此扩招不仅体现在国内的博士质量有所降低,对于选择出国读书的机构来说也会降低一定的含金量。”老师指导不足导致延毕人数越来越多
C学长(211博士生)“现在的博士生越来越多,但是导师数量不变。这就导致导师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每名学生身上平均值在逐步降低。我们组的大师姐就是典型案例,已经到了第六年还没有顺利毕业。
导师一直忙着招新生、开会、完成行政任务,也完全无暇顾及大师姐的毕业时间。而且从组内目前的发表成果来看,延期毕业的只可能越来越多,毕竟导师的很多精力也并没有放在科研上。”
02、博士扩招,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有哪些?
学生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加剧延毕指导一名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实要花费很长时间,博士的课题难度大、创新性强,所以需要导师及时跟进博士生的进度,才能保证正常毕业。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博士生的毕业要求水涨船高,在此情况下如果稍有疏忽就会落入延毕的境地。
因此,当博士扩招之后,导师非常难对组内每个博士生进行精细化指导,每个学生被分配到的平均指导时间缩短,延毕现象得以加剧。
这一点在小科平常和国内的博士交流时也会发现,有的学校为了降低延毕率,都会主动将三年的学制改为3.5甚至4年,很多课题组在扩招之后甚至也出现了6年以上难以毕业的情况。
图源:知乎
组内资源可能分配不均俗话说的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组内的人数增多对于导师管理来说,可能会存在一系列的潜在问题。例如,导师对于每个人的资源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组内内斗现象进一步加剧。
国内有些课题组,甚至是资源全部砸在一个人的身上,举全组之力将一个人送上高平台,而剩下的人只能是垫脚石。
之前有听说过一些大组内部派系斗争都非常严重,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所以组内人数的急剧增多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也违背了导师招收学生的初衷。
图源:知乎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人数的增多会导致就业市场的更加紧张。之前博士毕业之后的主要去向就是高校,然而,自2020年以来,高校的招聘要求水涨船高。
之前听一个东部双非一本的院长聊起过,在2020年之前招人,只需要211博士外加两三篇不错的论文即可入职。但是博士扩招之后,很多海外名校、名所的博士后都来纷纷加入竞争,有的甚至不乏子刊。
还有的高校的冷门学科原来甚至都招不满人,但扩招后的第一批博士毕业后人数急剧增加,让高校招聘人员挑的眼花缭乱。对于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局面会让读博的性价比下降,导致内卷进一步加剧。
图源:知乎
03、如何应对扩招所带来的影响?
1、学校角度对于学校而言,应增加高水平导师的数量,积极引才,确保学校有足够的师生配比。与此同时,学校层面应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导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让导师们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薪酬,确保良性循环。
2、导师角度扩招对于导师的影响非常直接。之前导师们可能会更加忙于开会、行政事务等各种杂事,但是扩招之后,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按时毕业,导师更应该抽更多时间回归组内,让每位博士生都得到应有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准时毕业。
3、学生角度博士扩招更加关闭了高校教职的大门。所以对于博士生们来说,在导师分配到每个人时间减少的情况下,更应该积极主动做科研,在低年级的时候就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尽早产出科研成果,确保在组内能够确立一定的地位,相应享受到组内更多资源。写在最后博士扩招整体来说有利有弊。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博士生的招生人数会进一步增加,学历的贬值已成必然。但每位博士生要做到的是如何在变化中寻求不变。
换言之,大家应该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成果产出,以便在内卷加剧的将来更好寻求一份职位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