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第一天,哈佛大学官网就更新了一条重要消息:
2029届申请者的Waitlist转正截止日期,将由6月30日延长到夏季。
其实在上周五,哈佛大学招生与经济资助办公室,就已经向候补名单中表明入学意向的申请者发送邮件公布了这一调整:
"我们的记录显示您希望在学校有空余名额时被纳入考虑范围。虽然候补录取通常在6月30日前结束,但今年这一流程将延续至夏季。"
这也是哈佛近些年来首次延长捞人ddl,说到底还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签证威胁,使得哈佛大学无法确定最终将有多少国际生注册入学,甚至不确定是否会有国际生顺利入读。
这末班车你等不等?
哈佛此举也是为了「入学率」考虑。
简单来说,入读率是指拿到offer的学生中有多少人选择去这所学校。
顶尖大学的高入读率,本质上是学生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办学质量”的直观体现。斯坦福大学前招生办主任曾公开表示:“当两所大学录取率相近时,入读率高的学校会被默认更受学生认可。”
如果某大学的入读率下降,可能会被解读为吸引力减弱,导致下一年优质申请者转向同一级别入读率更稳定的学校。
此外,如果入读率过低,最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完不成招生目标带来的学费收入锐减。
举个例子,哈佛大学近些年的录取人数在2000人左右,入读率也几乎都在80%以上。如果入读率从80%降至70%,按照2025-26学年本科生年学费约为5.7万美元来计算,将直接导致1140万美元学费损失。
这还只是按照本土学生的收费来算,如果交着更高昂的学费的占比达到15%的国际生都不能来的话,哈佛损失将更为惨重。
如果国际生来不全,就打开waitlist池捞人。
原来我们戏称waitlist为备胎,现在看来,备胎似乎也有春天了…吗?
如果打算放弃已有的offer,all in一把哈佛,老师真的建议你三思。
去年,哈佛大学从waitlist中录取了41人。
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人数,也没办法从中看出什么规律,毕竟人家也在官网上说了:我们每年的转正人数不等,有的年份高达200人,而有的年份…
从概率上来看,有些人,或许咱真的不必等。
国际生怎么办?
早在2025年4月底,也就是美国国土安全部首次撤销哈佛国际学生招生资质的一个月前,哈佛大学就对招生政策进行了调整,为国际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灵活性。
首次允许国际学生在申请阶段同时接受哈佛大学与一所非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打破了以往“只能选择一所院校就读”的常规,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一条退路。
而且如果国际学生在学年开始时因签证问题(如拒签、签证办理延迟等)无法正常入学,也可以选择推迟哈佛大学的入学时间,保留入学资格,待签证问题解决后再入学。
此外,哈佛各院系正在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国际生学业不受影响。
上周,肯尼迪学院率先公布详细计划:
- 线上全课程修读:学生可通过哈佛在线教学平台(如 Canvas)参与实时直播课程、提交作业并参加考核,所有线上课程与线下教学同步,学分认定无差异。学院特别配置了跨时区教学团队,确保亚洲、欧洲学生的上课时间适配。
- 多伦多大学线下就读:与多伦多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国际学生可在多伦多大学注册为“访问学生”,修读与肯尼迪学院同步的课程大纲,部分哈佛教授将赴多伦多授课,其余课程通过远程连线方式完成。该合作项目已获两校学术委员会认证,学生毕业后成绩单将注明“哈佛-多伦多联合培养”。
哈佛大学waitlist转正截止日期的延长,对于申请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希望大家能保持良好心态,理性看待。
也让我们持续关注,看这一调整会带来怎样的后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