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Linda,过去十五年一直在做海外留学申请辅导的的工作,亲身经历/见证了很多人在读硕读博做博后做教职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擅长“劝退”。
最近,清华大学理工科学院带头缩减甚至取消学硕名额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而这股学硕改革的趋势正迅速蔓延: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学院也纷纷跟进,缩减或取消了学硕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则直接宣布将在全校范围内取消学硕。
大家感觉留给自己的选择越来越少了,甚至觉得生不逢时:入学时遭遇疫情,毕业时还读不了学硕。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学硕,我真的不是劝退啊,我只是觉得,学硕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可能是件好事。
01、学硕相关的“误解”
学硕,“学术型硕士”的简称。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硕是主流,这个模式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为了顺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需求。
因为博士动辄要读5年还不一定能按时毕业,赶紧培养个硕士3年就能顶上去发挥作用。甚至不夸张的说,在我读研的那个年代(差不多二十年前),大部分人都会把硕士等同于学硕,而不知道“专硕”的存在。
本科生保研也有一条隐隐的鄙视链:最优秀的人通常是去读学硕的,如果没有抢到学硕的名额,退而求其次的是直博,几乎不会有人考虑专硕。
另外,学硕一般要读三年,这个印象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今天依然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国内读研要三年是很真材实料的,国外读研才一年,那能学到个啥,怕不是水硕吧。
其实,水不水真的不能只看学制长短。比如,在西方教育体系里,master更多是 professional degree,对应着我们的“专硕”(专业型硕士),提供给那些想要在某个领域里精进一下然后晋升或者想要转入一个新的行业的人,比较系统又短平快地学习一下,然后就可以开心的重回职场。
所以一年的项目很常见,两年的项目很少,三年的就几乎没有了。毕竟放在职场大好的发展和银子不要,还得花钱读书(大部分情况下master是没有奖学金,或者只有小奖的),时间上还是尽可能短点比较好。
而我觉得,有这个刻板印象,master 这个词(的翻译)也很要背一部分锅。master 被译为“硕士研究生”,而“研究生”这个词听起来就非常高大上啊。但, "master"源自拉丁语"magister", 本意是“学识更多的人”。 在中古英语时期,"master"意为“熟练的人”或“专家”。 这一整个演变过程可能都没有涉及“研究”二字。
02、“学硕”的尴尬
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和后续多年的观察,我觉得国内的学硕培养制度设立的初心是特别好的,不过实际执行中也有很多尴尬的境地,三年的学制真的是冷暖自知:看起来长,其实过得特别匆忙。
对学硕本人来说:
研一:还是有挺多课要修的,虽然已经不会像本科那样对 GPA 分分必究,但因为有毕业成绩要求,会涉及到奖学金评定,也不能太划水。有时候还要去上自己导师开的课捧个场。除非是自驱力特别强特别主动的学生,一般去跟跟组会读读论文就很好了,能立刻开展课题甚至把课题做得非常好的确实是少数。
研二:可以开始全心做研究了。但是,很容易卡在“到底做什么课题”上。工作量太小,发不出论文,毕不了业;工作量太大,一年内做不完,还是毕不了业。是的,你没看错,必须一年做完,因为研三就要秋招或者继续申请博士了,想要踏踏实实再做点创新的活儿,基本是没有这个心思了。
研三:想秋招?之前一直都在实验室,并没有什么实习经验(研究生也不配拥有寒暑假),直接就秋招压力山大;继续读博?导师招生名额极其有限,一不留神就无处可去,还是压力山大。同时还要祈祷自己的毕业论文不要被抽到“双盲”不要被打回来大改,同时祈祷自己的文章能顺利被接收……
同时,对于导师来说:
到底要投入多少时间精力来培养一个学硕,也是个难题。如果导师不想让学硕延毕,就会选择“放水”,让学硕跟着博士生的课题做一些优化,确保毕业,但学硕到底学到了啥,全靠自己的造化。
学硕三年就要毕业,仿佛一个紧箍咒,一不留神,就束缚了双方的才华。
其实,国内学硕的“尴尬”不是此刻才有的,只是发展到现在,宏观层面上终于有底气面对和改变了,是好事。
03、国内学硕缩招,如何应对?
学硕缩招,对我们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以文凭的名字和时长来计算价值的时代过去了。
这同时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回到教育的本质上面思考:我到底想学什么,想做什么研究,对我的未来有什么用?如果不再被这些简单的评判标签束缚,我们反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理性选择,更有可能走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继续受教育本身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么?
如果你本身就不那么想走学术道路,或者读的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现在反而是个好机会,没必要再抱着“进可攻退可守”的心态去读三年的学硕,不如转向专硕或者直接工作。前者读起来实用性更强,后者可以更快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水平积累经验还能走向经济独立,未来如果想申请海外硕士,这几年的工作经验也是加分项,想想都很开心呢。
如果你有志于走学术道路,可以直接去读博士,也可以继续读学硕。现在只是缩招,不是不招,依然有好的平台和机会。而且用学硕打好基础,后续是可以更从容的。我们之前有个学员,就是先硕再博,在博士期间又好好攒了一波科研想法和论文(毕竟从有想法到真的把论文发出来也是需要时间的),博士毕业就直接拿到了 Top school 的教职机会,跳过了博后的步骤。
另外,对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想要重新回到学界的申请人,学硕可能也是个好机会。我们有个学员就是用学硕把自己从偏应用的专业方向转换到了基础学科,然后再继续申请博士。
但国内的选拔模式和评价体系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能更喜欢应届生,只能报一个志愿,风险高;如果无法适应这套逻辑,我也建议可以考虑海外。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评价体系的教育,这里走不通可以去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