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帮我渡过难关:为什么青少年会陷入困境,他们如何摆脱困境》一书作者,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著有广受好评的教育类书籍,聚焦大学申请与青少年心理成长,作品曾发表于《纽约时报》《名利场》《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
如果学生被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问题困扰,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成功?
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很聪明,所有课程都拿了A,考试成绩无可挑剔,简历也很亮眼,但是他们每晚都无法入睡。
也许你的朋友或者邻居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甚至你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作为一名前高中老师和大学申请顾问,我发现看似完美的家庭往往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调查样本中79%的美国高中生称自己感到有压力。
顶尖大学申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因此忽视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绩一样重要。我所说的“我们”指的是美国、中国乃至全球各国的家长。
“心理韧性”在大学招生界也越来越受关注。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事务主任Julie Lythcott-Haims就发现,斯坦福的新生虽然在学习上准备充分,但似乎越来越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和决策能力。
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这种“韧性”?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这并非一个纯粹的教育理论问题,对我而言,它连接着无数真实、鲜活的成长故事。
我深知,那些看不见的挑战,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需要我们关注。今天,我想以一个学者、导师和父亲的身份,与大家探讨这个能决定孩子未来幸福的关键议题。
识别危险信号
Emily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九门AP考试全拿了5分,是学生会主席,也是一位小提琴手。但到了11年级,她突然出现了起床困难的问题。她的父母一头雾水:那个一直以来无懈可击的孩子,怎么了?
其实答案很简单: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常常假装孩子——或他们的朋友——一切都很好,但这种假象只会伤害他们。“Emily”并不是个例,她是我所接触和指导过的无数学生的缩影。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2.8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而这一问题往往始于青春期。我们需要学会识别抑郁和焦虑的早期信号:孩子突然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开始长时间睡觉,或者彻夜难眠;饮食习惯出现明显变化;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爆发。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则表现得不同。这类孩子往往很难专注完成一项任务。他们可能同时打开六个项目,却一个都没法完成。即使手边有纸质和电子版的时间表,加上父母反复提醒,他们依然会错过重要的截止时间。
寻找平衡,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医生,但作为一名升学导师和父亲,我确实掌握了一些能帮助学生的小技巧。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情绪、有想法的独立个体,而不是“成就机器”。不妨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比如周日午餐,专门留出来聊聊大学申请的相关话题。
如果孩子确实遇到了心理上的困难,家长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别硬扛。
我自己就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到了这一点。
我有个儿子非常聪明,沟通能力出众,还曾会见过美国总统和一位州长。但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他可能患有社交焦虑障碍。
这些年来,我一直逼他去参加那些充满陌生人的派对。我以为自己是在帮他练习社交能力,实际上却让他感到极大的压力。后来我停止了逼迫,开始倾听——才发现,原来他一直清楚自己的喜好与界限。
对优秀的高中生,我的建议则是:你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学习当然重要,但也别忽视了和朋友相处、锻炼身体、走进自然这些能滋养心灵的事。别总盯着手机看,这对谁都没好处。
心理健康也是顶尖大学看重的
也许你有亲朋好友的女儿是藤校优秀毕业生,他们跟你说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哈佛、普林斯顿、加州理工等顶尖大学,从来不是在挑“学习机器”。
他们想要的,是那些能跨文化交流、能在压力下保持韧性、能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学生。也就是说,除了学术能力,心理素质和生活能力同样关键。
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学生具备“照顾好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取决于父母传递给孩子的理念。
在大学校园里,孩子们会同时面对室友冲突、学业压力和思乡情绪的多重挑战。麻省理工学院前招生主任Marilee Jones曾坦言,学校对那些“完美申请者”格外警惕——因为他们一旦在大学里遇到失败,可能会彻底崩溃。
正因如此,那些能自我觉察、有求助的勇气的学生,也许更能赢得招生官的共鸣,因为这代表着他们有或者正在逐渐建立起应对现实的能力。
顶尖大学想看到的,不是一个“从未跌倒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站起来、愿意继续向前的人。
家长还可以做什么?
孩子有抑郁或者多动症并不等于大学申请没有希望,更不意味着人生的路就此被限制住。
我曾在这些孩子的身上看到非常多希望——许多年轻人最终不仅顺利迈入大学,更在大学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他们身上潜藏着闪光点:魅力、幽默、创造力——这些品质在AI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可贵。
那么,除了上文的建议,家长还可以如何支持那些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或抑郁症的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高中和未来的人生呢?
第一步,是鼓励孩子发展一些与大学申请无关的兴趣爱好。
这些兴趣不仅能缓解压力,也能在孩子遭遇失败时,提供情绪上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情绪和状态上,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表现和成就。
第二步,是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回馈社区、建立目标感。
他们可以辅导小朋友、为年长者提供帮助,或是在流浪动物之家做义工。斯坦福大学前新生事务主任Julie Lythcott-Haims曾指出:“目标感,是获得幸福和满足人生的关键。”
第三步,帮助孩子在选校时,挑选心理健康资源丰富的大学
这能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专业、及时的帮助。机构的申请专家为学生和家长整理了选校过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心理健康资源问题:
- 学校提供哪些心理健康服务?学生若需要治疗抑郁或接受专业辅导,通常要等待多久?
- 对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其他执行功能障碍的学生,学校是否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支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 学校是否有帮助学生建立人际关系和归属感的资源?有没有特别面向社交焦虑或孤独感强烈的学生的支持系统?
请记住:孩子面对焦虑、学会管理多动症的过程,不是缺陷,更不是耻辱。这些经历,是他们迈向成熟、走进现实世界的宝贵垫脚石。
那些真正能在高中和大学里站稳脚跟、在人生中越走越远的年轻人,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无懈可击的人,而是曾在挣扎中学会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