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大学与中国大学的竞争力分析
2025年6月19日一大早,新的QS 2026世界大学排名公布。意大利传来好消息,米兰理工大学首次闯入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名,位列第98名。整体上榜学校数量达到43所。中国的高校排名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世界前50排名内地高校达到5所。整体上内地高校进入QS2026榜单达到72所。
本文主要根据QS2026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院校和意大利院校的排名结果、一些关键指标的分析,帮助您深入解读意大利和中国内地院校在此次QS世界大学排名的表现。QS排名如何反映两大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QS排名对中意大学交流、学生与教师流动的参考作用。
01、QS 2026世界大学
排名要揽
QS 2026
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由国际机构 QS(Quacquarelli Symonds)实施,该调查评估了世界106个国家的8467所大学(较2025年增加49%),最后结果仅公布前1501名的榜单。主要指标见下表:
今年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分析涵盖了以下数据:1980万份研究论文、2亿次引用(不含自引)、150万份学术人士对QS问卷调查的回复以及12.7万名学者及8.2万名雇主的反馈意见。
02、QS 2026世界大学排名
QS 2026
根据中国高等院校和意大利院校所取得的排名,我们罗列了中意高校的QS排名对比。
Uni-Italia根据QS 2026世界大学排名整理(仅供参考)。
03、中意大学QS2026排名透露出的信息QS 2026
1. 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结果。欧盟范围内,意大利以43所上榜高校数量位居第二(德国48所),西班牙第三(38所),法国第四(35所),波兰第五(20所)。
2. 中国大陆共有72所大学上榜,占本科以上大学总数(72/1308)的5.5%。意大利大学共有43所大学上榜,占意大利综合性大学总数(43/89)的48%。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意大利的高等教育资源较为均衡。而中国大陆高等院校则显示出明显的“头部效应”。
3. 中国内地高校则展现 “集群式崛起”:全球前50名中内地院校增至5所(清华大学第17名、北京大学第14名、复旦大学第30名,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列第47和49名),72所高校入围榜单,较去年新增1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从50-100位对于中国院校来说仍然是“断层”。
4. 从入榜院校的“所有制”来看,意大利43所大学中只有两所私立大学(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和米兰圣心大学),中国只有一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西交利物浦)。说明中意两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建立在以公立院校为主导地位的体系。与英美澳加等国家的教育体制形成明显的区别。
5. 意大利高校排名中,继米兰理工后,罗马智慧大学(Sapienza)上升4位,从132名跃至128名,创下该校在国际排名中的最佳成绩。罗马智慧大学在就业成果(全球第92名)、国际研究网络(全球第61名)和学术声誉(全球第65名)三项指标中均为意大利大学最佳。
6. 帕多瓦大学总排名第233位(+3),都灵理工大学降至242位(-1),米兰大学升至276位(+9)。比萨大学、罗马二大(Tor Vergata)和米兰圣心大学表现突出,相比 2025 年排名跃升超 30 位:托斯卡纳的比萨大学位列343位(+39),罗马二大355位(+38),米兰圣心大学409位(+33)。全球前 500 强中还有帕维亚大学(423名,+17)和特伦托大学(485名,+21)。
7. 总体排名下滑的还有那不勒斯费德里科二世大学(379名,-32)、佛罗伦萨大学(404名,-29)、都灵大学(408名,-37)和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461名,-72)。
8. 在衡量科研影响力的关键指标 “教师论文被引率”(Citations per Faculty)中,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创下意大利最高水平,跃升52位至全球第28名。布雷西亚大学惊人地跃升99位至第124名;帕维亚大学虽略有波动,仍稳固保持全球前200名;都灵理工大学(230名)与图西亚大学(234名,+81 位),罗马第二大学(246名)、罗马第一大学(261名,+40 位)和米兰大学(313名,+40 位)也展现出日益增长的国际认可度。
9. 最令人瞩目的是米兰圣心大学(Università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其排名跃升101位至466名,成为该指标中进步最大的意大利高校。此外,比萨大学(+69)、锡耶纳大学(+61)和巴里大学(+60)的提升也值得关注。整体来看:16所大学排名提升,25所排名下降,1所保持稳定。
10. 中国院校科研实力表现成绩优异,71% 的大陆入榜院校引用率提升,该项排名进入世界前100的院校达到31所,占入榜院校总数的43%。中南大学(全球第8)、华中科技大学(全球第10)令人瞩目。总体来讲,中国高校的科研产出规模化优势明显;也反映了国家对科研和研发的投入以及科技的鼓励政策;
11. 中意两国高校在QS国际化指标方面,表现平平,这也是两国高校的“短板”。例如,意大利仅4所高校“国际学生比例”进入全球前500(281-370),米兰理工(第 281 名)为最高;“国际研究网络”指标排名进入前100有四所院校。中国高校在“国际学生比例”方面进步缓慢,仅有6所高校排名在174-491;“国际研究网络” 排名中22所高校进入前500,最高为浙江大学(100)。
12. 在就业成果(Employment Outcomes)方面,罗马智慧大学(第92名)、米兰理工大学(第199名),意大利仅7所高校进入前500。而中国院校,两所院校进入前100(清华、北大)。雇主声誉(Employment Outcomes)方面,米兰理工大学排名第72位,为意大利最高。中国院校,清华大学(雇主声誉第15名)、北大(第17名)成就业标杆,64%院校雇主声誉提升。
04、大学排名的作用QS 2026
以上是邢博士对QS 2026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陆院校和意大利院校排名表现的基本总结。
1. 几种排名的区别:目前几种大学的排名,QS排名与其他排名的对比显然应用更广。邢博士认为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排名:更侧重科研影响力(引用指标占比 30%)和国际化,新增 “行业收入” 指标衡量产学研结合。
(2)上海软科(ARWU)排名:完全基于客观科研数据(如诺贝尔奖得主、高被引学者、顶级期刊论文等),忽视教学和就业维度。参考价值有一定局限性;
(3)QS 排名因指标体系的平衡性和广泛认可度,成为学生择校、雇主招聘及大学战略规划的参考,但建议结合自身需求(如侧重科研或就业)综合评估。
2. 上述排名基本上是商业化排名。QS排名为何近年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一个国家大学体系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但并非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全貌;如前所述,意大利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属于以公立大学为主导地位的教育体系。官方也有评价大学的方法,另外还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所以,中国有“双一流”评价体系,而意大利有大学“卓越系”的评价体系(详见推文:意大利公立大学学科“官方”排名出炉)。
构成意大利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的另一大“板块”是意大利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AFAM),但因其多样性、复杂性等因素,很难按照综合性大学体系的指标进行评价。在选择意大利高等艺术院校时,应根据个人能力、专业特色等作出综合判断。
总之:QS排名本质是 “市场化筛选工具”,其指标(如学术声誉占比30%)更侧重可量化的显性成果,难以完全反映教育公平、区域服务等隐性价值。真正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仍需回归 “人才培养质量” 与 “社会贡献度” 的核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