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曾经被称为国际教育“金矿”的中国市场,正在悄然发生转向。
一场由教育数据机构 Bonard 主办的最新线上研讨会指出,中国学生对美英加澳这四大留学目的地的兴趣正在减退,越来越多家庭开始把目光投向更近、更稳、更划算的新兴留学国家。
Bonard 高级研究顾问苏苏(Su Su)在会上表示,“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唾手可得的留学金矿”,家庭更加精打细算,也更倾向选择亚洲地区的高性价比国家作为留学目的地。
从数据看,这一趋势最明显地体现在美国。自 2020/21 年以来,中国赴美学生数量开始下降,至今仍未恢复。而印度已于 2023 年正式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生来源国,这一趋势在最新官方数据中进一步拉大。
相比之下,英国的中国学生增长保持稳定。虽然签证通过率在 2024 年同比下降了 6%,但整体学生数量仍在缓慢增长。
加拿大则在政府收紧学签政策后,中国学生签证通过率在去年下降了 21%,但大学层级的注册人数保持稳定,影响主要集中在非高教领域。
在澳洲与新西兰,则迎来了略微的回暖。苏苏强调,尽管整体份额在下降,但中国仍是一个关键市场。
Bonard 也同时提醒各大机构与高校不要就此忽视中国市场。虽然中国留学生“出走四大国”的趋势初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而是需要学校和中介重新适应家长期望、调整服务内容。
“此时正是重新审视中国市场,理解其变化,做出战略调整的关键窗口期。”
一、为什么中国家庭开始另择他路?
1.经济压力上升
Bonard 的数据显示,中国中产家庭收入增长放缓成为影响留学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留学费用动辄几十万人民币,再叠加海外高昂的生活成本,让许多家庭开始精打细算。
过去“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的情绪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有没有奖学金?这个国家毕业能移民吗?投资回报率怎么样?
2.就业导向更明确
留学的意义早已不是“镀金”两个字所能概括。随着中国青年就业市场愈发竞争激烈,留学家庭开始将留学后的就业落地摆在首位。
现在的家长希望每一分钱都花得值得。尤其在当前中国 16-24 岁城市青年失业率高达 19% 的背景下,就业前景成为家庭优先考量因素之一。
3.政策与签证波动加剧焦虑
除了经济考量,政策稳定性也成为中国家庭的重要决策因素。
尽管美国仍有顶尖资源和教育吸引力,但特朗普等政客频繁发布涉留学生的政策言论,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对其留学环境的信任感。
这些美国朝令夕改的政策风格、加拿大的配额收紧,以及英国不断变化的陪读与移民规则,都让中国家庭对政策稳定性产生担忧。
Bonard 咨询顾问苏苏指出,“即使政策尚未落地,负面新闻本身就已足够劝退一部分人。”
相比之下,尽管英国也有所收紧,比如限制带配偶政策,但其政策传递更清晰、稳定性更强,因此在部分家长眼中成为“最安全的选择”。
二、亚洲正在成为新留学高地
当“传统贵族路线”逐渐失去吸引力,更具性价比和文化亲近感的亚洲目的地开始成为中国留学生的新宠。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的亚洲教育中心正逐步成为“精英性价比”之选: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连续多年位列 QS 世界排名前 15,2023 年吸引中国学生人数同比增长 12%。
- 香港地区高校,如港大、中大、科大,也持续开放中文+英文双语授课,2024 年春季招生季,中国大陆生申请量同比上涨超过 15%。
而日韩也通过政策倾斜持续发力:
- 日本政府计划到 2033 年将国际学生总数提升至 40 万,推出更多英文授课项目。2023 年来自中国的学生已突破 12 万人,占国际生总数的近四成。
- 韩国政府推出 Study Korea 3.0 计划,简化签证流程、提升奖学金覆盖,2023 年中国大陆赴韩留学生回升至 7 万人,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此外,马来西亚凭借英美名校分校聚集、生活成本低、英文授课灵活等优势,正在成为中产家庭“留学平替”首选之一。马来亚大学、泰莱大学等高校在小红书和抖音上的讨论热度持续上升。
亚洲各国的留学友好型政策,不仅吸引了预算有限但学术目标明确的家庭,也推动了近距离国际教育的新趋势。
三、写在最后
中国学生不再一窝蜂地涌向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这既是现实倒逼的结果,也是市场理性回归的信号。
随着留学变得更加复杂化和精细化,从业者与申请人都必须更新认知框架。我们相信,真正的机会不是消失了,而是转移了。下一波红利,或许正藏在那些还未被充分挖掘的留学目的地里。
而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哪,而是为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