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打开小红书、微博、知乎,搜索“吐槽导师”,铺天盖地而来的,几乎都是理工科研究生的“血泪史”。画风通常是这样的:“老板又让我半夜12点去实验室喂细胞!”、“跑了一周的实验,数据全崩了,不敢跟PI说!”、“师兄抢我一作,导师还和稀泥!”……故事清晰,情节曲折,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于是,一个“千古之谜”诞生了:为什么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清一色都是理工科?难道我们文科(包括经管、社科)的研究生,都生活在没有压力的天堂里,遇到的都是神仙导师吗?别天真了,孩子们。
今天,老师就来给大家揭秘这背后的“学科差异性痛苦”。真相是:并非文科生不苦,而是我们和理工科的“苦法”不一样。如果说理工科的苦是“物理攻击”,刀刀见血;那我们文科的苦,就是“魔法攻击”,伤魂于无形。
1.理工科的“苦”——“老板-员工”制下的“显性痛苦”
2.文科生的“苦”——“师徒-作坊”制下的“隐性折磨”
3.“物理攻击” vs “魔法攻击”理工科的“苦”——“老板-员工”制下的“显性痛苦”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理工科的吐槽之所以多,是因为他们的师生关系和工作模式,决定了其矛盾的“显性化”和“可量化”。
1.实验室 = 小微公司,导师 = 公司CEO
理工科的研究,高度依赖实验室这个实体。有固定的“工位”,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虽然通常是996甚至007),有清晰的层级(PI-博士后-博士-硕士)。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公司,导师就是那个手握“生杀大权”和“财务大权”的CEO。你们的关系,更接近雇佣与被雇佣。
2.经费 = 团队命脉,你 = 项目“打工人”
你的助学金、实验耗材、出差开会……所有开销都直接来源于导师申请到的项目经费。你不仅仅是学生,更是这个项目里的一个“人力成本”。你的工作,直接服务于导师的大项目,为整个“公司”的KPI负责。
3.产出 = 可量化的指标
实验成功与否、数据达标与否、论文发表在哪个分区的期刊……这些成果非常具体,矛盾点也因此非常清晰:比如“工作时长”、“补助金额”、“论文署名顺序”、“实验安排”等等。
理工科的痛苦,大多是围绕有形的资源、明确的时间和具体的产出展开的。这些冲突非常具体,容易描述,也极易引发广泛共鸣。一个“让学生自费做实验”的导师,其“恶”是清晰可见的。
文科生的“苦”——“师徒-作坊”制下的“隐性折磨”好了,现在轮到我们文科生了。我们为什么“沉默”?因为我们的痛苦,常常是抽象的、内化的、无法言说的。
1.学术 = 孤独的游侠,导师 =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师傅”
我们没有实验室,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我们的战场,是图书馆、是电脑屏幕、是自己的大脑。导师和我们的关系,更接近传统的“师徒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种“放养”模式听起来很自由,但它也带来了:
- 极致的孤独:没人跟你一起“喂细胞”,你的痛苦和挣扎,常常只有你自己知道。
- 失控的自由: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意味着“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你的床沿、饭桌、地铁上,都是你的“战场”。
2.指导 = 思想的博弈,你的大脑就是“实验室”
导师对你的“压迫”,很少体现在让你几点去打卡,而是体现在对你“思想”的彻底解构上。
- 理工科的“暴击”:“你这个数据不对,重做!”(任务清晰)
- 文科生的“暴击”:“你的这个理论框架,根基就不稳。你真的理解福柯吗?你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深度不够。”
- 看到区别了吗?理工科的否定,否定的是你的“操作”。而文科的否定,否定的是你的“思考”,是你的“认知”,是你的“品味”。这种打击,是直接攻击你的精神内核,让你陷入更深层次的自我怀疑。
3.产出 = 捉摸不定的“艺术品”
文科论文的“好坏”,除了规范,更多的是一种“品味”和“感觉”。你很难说清楚,为什么A文章能发顶刊,而你的B文章不行。这种评价标准的模糊性,让你无处发力,只能在无尽的自我揣摩和修改中煎熬。文科生的痛苦,更多是精神内耗。
是“我这个选题到底有没有价值”的迷茫;是“我的思想是不是很平庸”的焦虑;是“导师说‘还行’到底是行还是不行”的揣测;是面对一张白纸,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无力感“物理攻击” vs “魔法攻击”
所以,现在你明白了吗?
1.理工科的苦,是“物理攻击”。它直接、剧烈、看得见伤口。你会因为被抢走“一作”而愤怒,会因为苛刻的劳动时间而疲惫。这些痛苦,是“硬性”的。
2.文科生的苦,是“魔法攻击”。它隐蔽、持续、伤及灵魂。它会让你在无数个深夜里,怀疑自己的智商、天赋和选择。这些痛苦,是“软性”的。没有谁比谁更苦,只是大家的“渡劫”方式不同。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有大量认真负责的理工科导师,也有压榨学生、人品低下的文科导师。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两种学科范式带来的普遍性差异。
最终,无论你是哪个科,我们都共享着同一份研究生的宿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无尽的知识面前保持谦卑,在导师的“蹂躏”和自我的“挣扎”中,缓慢而痛苦地成长。
总结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理工科同学吐槽时,请给予他们同情。而当你看到一个沉默的文科生时,也请理解,他/她可能正在自己的脑海里,与一个理论、一个观点、一个挥之不去的自我怀疑,进行着一场无人知晓的、惨烈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