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考试里,有1/3的的题目围绕批判性思维展开。
批判性思维课程在美国的高校作为必须按科目。
批判性思维在法国高中是必修科目,法国人更是以批判性思维为荣。
所以,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可能有必要展开谈谈,于是就有了今天批判性思维系列专题(一)—— 聚焦论题和结论。
先说结论:批判性思维不是批判人,也不是批判观点,而是批判得出观点的那条思维路径。换句话说,它只干一件事——给思考做体检。
这里是凯旋在望的P叔,先祝大家周末愉快。
一、什么时候要批判性思维,什么时候要避雷
某人在13区喝完一杯奶茶,咂咂嘴:“我感觉这个珍珠没有灵魂。”这时候,你冲上去说证据呢,大概会被回一句,“滚”!
当对象告诉你“我喜欢包包”时,Ta只是在披露个人口味,而非让你教做人。这时候你跑过去说 ”这个包包太贵了” ,这时候喜获一句“你不爱我了!”。回答:“我爱啊,这不前两天还帮你写作业呢。”,大概率就杀青了。
为啥呀?肯定是因为对象不理性啊,错了,其实恰恰是因为自己不理性,还乱要求别人理性——把批判性思维用错了地方。这两类表达压根不在批判性思维的射程之内。这是情绪,这是体验,这是需求,不需要被嘲讽和评判,只需要被看到。——法国人的浪漫和体面,在很大一部分就表现在这里,俗称不扫兴。
恰恰是因为人家懂批判性思维,而不是一个糊涂蛋。
只有当思考存在时,批判性思维才能够上场。
二、论题、论证、结论——思考的三件套
把一段思考拆成“论题、论证、结论”这件事,是批判性思维行动指南的第一步。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任何一段有价值的对话,都必须先回答一个最朴素的问题:你到底在讨论什么?也就是论题,这是思考的起点。
论题其实是真正的点火键,至关重要,但它往往藏在暗处,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倒推。举个例子:2019年某知名企业家那篇著名的“996”讲话,通篇没把论题写成标题,但只要你抓住他的结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就能立刻反推出论题:中国公司和年轻人到底应不应该接受996?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想说,那结论加个问号不就是论题吗?这俩不是一回事么,这有什么意义呢? 咋就成了起点和终点呢?
对,在这个例子中看上去是一回事,是因为论题和结论做到了对齐。寻找和检查论题这个动作,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检查它存不存在,而是检查它是不是跟结论做到了匹配和对齐。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就是把别人的思考和结论,还原成一个论题-->论证-->结论的过程,进行再次审视。
这第一步,就是要训练我们“不走题”,要对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我们张口说话,说着说着突然一片空白,不得不停下来问自己:“我要说什么”,或者“我为什么会说到这里”。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大脑空白的情况?是因为发言之前,你没有在心里给这段思考明确思考的起点和终点,并且把论题和结论始终挂在心上。我们在即兴发言,或者口头讨论问题的时候,是要边说边想的,所以如很容易跑偏或者聊飞——一个有批判性思维人,在发言中高下立现。
那些只做情绪输出没有论题的人,往往是不希望听者来讨论的,她只需要的是情绪价值;那些急急忙忙要说服你,却车轱辘话来回说的人,往往是无法把论证做好;而那些不可理喻的人,往往是贸然得出结论而沾沾自喜的人。
这些人我们区分出来,区别对待就好,看上去批判性思维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
但其实还有的时候,抛出论题的是别人,而需要给出结论的人,是自己,也就是两者居然不是同一个人,我们不得不应对。这种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好好理解论题,那就很容易答非所问。
我问凯小璇,你为什么选择了凯旋在望?(我抛出一个论题,等待她的结论)。她的回答是,我刷公众号文章看到了,我就找小Y姐签约了(她论证原因,也给出一个结论,且她的论证支持她的结论)。
虽然这波硬广打的我很开心,但她其实并没有搞清楚我到底在问什么。当然考虑到情绪价值,我也是开心的笑笑(再手动一个笑)。
她在讲,签约这件事怎么发生的,她给出了一个事实判断和事实解释。而我问的是,她认为应该签约凯旋在望的原因,问的是她对这事的价值判断。这俩其实不是一种东西。
我举这个例子,可能还有同学觉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这种时候,就要用英语来解释,来避免中文“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混淆。我的问题是,Why凯旋在望,而不是How凯旋在望。回答Why,需要我们回答凯旋哪里不一样,是比别人好,还是比别人差所以由此决定?而How的回答,才应该是我是机缘什么巧合来到这里的。
所以,在面对一段思考判断的时候,去把论题、结论和论证,分别找到、拎出来,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三、观点、结论是一回事吗?
前面我们说到论题、论证和结论首尾对齐的,这个标题下我们来讲结论,但在讲结论之前,我们也还是需要简单说一说论证这个概念,要不然不好理解结论。
“论证”这个词对应的单词是Argument,考GMAT的同学应该对这个头皮恨得压根发麻😁 这个单词最常用的意思是争吵。所以有些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抬杠思维的人,误解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其实批判性思维的语境里,论证指的其实是支持一个结论判断的推导过程。如果说论题是“你在讨论什么”,结论是“你最终的观点是什么”。那么,论证其实是“你凭什么,理由是什么”。
结论在英语里是Conclusion,而不是Opinion(GMAT考试又一高频词😁)。这俩的区别在于,Conclusion必须是由有效的论证得来,而Opinion并不需要。——必须有论证支撑的观点,才有资格被称为“结论”。
所以,中文中口语里我们常说的观点、结论、看法、判断,确实都是近义词。但恰恰因为这些词的混淆,更容易让我们和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
今天我们不讨论论证有效性的问题,我们下周会重点讲一讲论证。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看完,只需要能够记住:一个人的观点没有论证支撑,也就是说他光有opinion而没有conclusion,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自讨没去和别人杠了。
因为如果我们非要去评判一个没有经过论证的观点,那就是小孩吵架复读机,只能不停重复观点和反观点,“我比你厉害”,“我才比你厉害”,比嗓门。
走在法国路上,你会发现法国人复读机真的不多,这大约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密不可分。至少,对于受过基础训练的批判性思维者来说,明白我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和什么话题可以去争论,可能就已经超过了99%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