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多州立法砍学位 留学生如何应对?

印第安纳、俄亥俄、犹他、得克萨斯……多个由共和党主导的州在2025年陆续通过新法案,以财政效率为名,对高校专业设置挥动“手术刀”。连续三年平均每年毕业生少于5人的本科专业面临强制撤销,高校若想保留,必须向州政府提交复杂且标准模糊的“豁免申请”。

托莱多大学在法案生效前已主动终止非洲研究、亚洲研究、中东研究、宗教研究、女性与性别研究、西班牙语、哲学和数据分析等本科项目。印第安纳州高校更是计划撤销或合并超400个专业,占该州专业总数近五分之一。

冷门专业生死劫:美国多州立法砍学位,留学生如何应对?

立法风暴:

冷门学位的生死线

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立法冲击。2025年起,多个由共和党主导的州通过立法手段,直接干预高校专业存废。

在俄亥俄州,参议院第1号法案(SB1)规定:任何本科专业若连续三年平均每年毕业生少于5人,必须强制撤销。院校虽可申请豁免保留,但需接受州政府设定的“有条件延续”要求,实际审批通过率极低。

印第安纳州更进一步,通过HB1001号法案对不同学历层次设定分级门槛:副学士项目需年均毕业生不少于10人,本科为15人,硕士为7人,博士及教育专家项目则为3人。

犹他州则采用财政手段推动专业调整。该州通过HB265法案,先砍掉高校10%的教学拨款(共计6000万美元),再允许高校根据“战略再投资”规则争取回这笔资金。被优先扶持的领域包括工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护理等应用型学科。

冷门专业生死劫:美国多州立法砍学位,留学生如何应对?

被裁撤的不仅是冷门:

学科多样性的危机

最初被贴上“清理”标签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性别研究等人文社科领域。但实际裁撤范围远超预期,数学、经济学以及中小学师范教育等传统基础学科同样被波及。

托莱多大学的“自我清理”名单上,区域研究首当其冲。非洲研究、亚洲研究和中东研究等专业被终止,这些项目虽然毕业生数量有限,却承担着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重要功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工程学科和教育学项目也出现在裁撤名单上。印第安纳州削减的400多个专业中,包括了部分传统上被认为有稳定需求的工程和教育学科。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高级项目官员Mark Criley对此批评道,这些法案如同“有人走进花园,不分青红皂白地拔掉所有长得矮的植物”。许多“低产出”专业虽毕业生少,却承担着通识教育、跨学科研究等重要功能。

争议漩涡:

政治、财政与学术的三角博弈

表面上的财政效率追求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若隐若现。俄亥俄州SB1法案同时要求高校公开所有课程大纲,并禁止设立多元、公平与包容办公室(DEI Office),被学者视为“校园文化战的延伸”。

法案提交者、俄亥俄州参议员Jerry Cirino直言不讳:“既然我们在商学院里教授供需逻辑,高校自己也该照着做。”他承认法案目的之一就是绕开教职工工会和高校共同治理机制,加速改革进程。

州高等教育执行官协会(SHEEO)副主席Tom Harnisch则指出,这些法案受到就业导向压力的驱动:“多个州希望把有限资源优先投向能对接本地劳动力市场的专业”。

但田纳西大学高等教育教授Robert Kelchen强调,这类“一刀切”做法忽略了高校内部的复杂运行逻辑:“课程是否爆满往往比毕业人数多少更能体现专业价值”。一个主修人数少的项目,可能承担大量通识课程教学,或吸引众多辅修学生,对整体教学生态产生积极作用。

留学生困境:

选择缩减与身份风险

虽然立法未直接针对国际学生,但其产生的间接冲击正在显现。语言、文化研究、哲学、性别研究等传统留学热门专业的裁撤,让留学生选择范围明显缩窄。

课程稳定性危机四伏。部分专业虽未被立即取消,但因招生不足而处于“观察名单”,随时可能被裁撤。有留学生自嘲:“不知道专业被取消的通知和明天哪个先来”。

移民路径也受到波及。某些专业撤销后,相关的实习机会(如OPT)与移民职业分类(如STEM专业)随之减少

。这对希望通过留学实现职业发展和移民的国际学生构成直接打击。

现代语言协会(MLA)执行主任Paula Krebs对此痛心疾首:“我们正在逼迫学生接受一种缩水版的高等教育”。

应对策略:

规避风险与替代选择

冷门专业生死劫:美国多州立法砍学位,留学生如何应对?

面对这场专业清理风暴,留学生需调整策略。优先考虑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专业成为规避风险的现实选择。这些领域不仅就业前景明确,OPT时限长达36个月,更受政策保护。

择校时需“政策敏感”。俄亥俄、印第安纳、犹他、得克萨斯等已出台相关法案的州高校不确定性较高,选择其他州高校可能更稳妥。

一些高校正主动进行内部专业优化,如印第安纳州多所高校在未被强制的情况下,主动砍掉近五分之一专业项目。申请前应密切关注目标院校的最新专业调整公告。

香港、新加坡等亚洲教育枢纽成为新热点。2026年QS排名中,香港大学跃居全球第11位,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闯入Top50;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全球第8,南洋理工大学排名第12。这些院校在学历认可度、教学质量和就业支持方面表现出色,薪资水平也相当可观。

教育价值的十字路口:

效率与多元的艰难平衡

这场立法推动的“学科瘦身”背后,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内部供需矛盾的又一次重塑:一边是效率与就业的现实压力,一边是人文、探索与学术多样性的价值坚持。

立法者以市场逻辑重塑高等教育,将毕业生数量与专业价值直接挂钩。而学术界则坚守教育的多元价值,认为某些专业虽“产出”有限,却承载着知识传承与思想启蒙的重要使命。

田纳西大学高等教育教授Robert Kelchen的观察点明核心:“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高校内部的复杂运行逻辑”。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系统需要多样性,就像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不同层级的生物一样。

PEERSEDU

田纳西大学高等教育教授Robert Kelchen的比喻点明了这场争议的核心:高校如同生态系统,小池塘里的微生物与参天大树同样维持着知识生态的平衡。

随着印第安纳州高校主动裁撤400多个专业,犹他州将6000万美元资金转向“高就业匹配度”领域,人文教育的星火正在政策飓风中摇曳。

当哲学系学生在关闭倒计时中完成最后一课,当区域研究教授抱着纸箱离开办公室,美国校园里的这场“学科瘦身”已不仅关乎数字增减。站在效率与多元的十字路口,未来留学生的选择版图正被重新绘制:避开政治风向强烈的州,拥抱STEM领域,或转向香港、新加坡等蓬勃发展的亚洲教育枢纽。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剑桥大学2026fall申请要求(详细版)!

下一篇

BPA竞赛竞赛规则|含金量|竞赛难度|一文全解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