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学术难度盘点(英语):比数学还让人头秃的“GPA刺客”当心!

上次,我们分享了7所数学难度“爆表”的美高和它们的数学课程情况。今天,我们将聚焦另一门对中国学生极具挑战性的学科——英语。

别被课程名称误导,美高英语绝不是语言课的“延伸版”,而是一门围绕文学分析、学术写作与文化解读展开的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莎士比亚、海明威等作家的复杂文本,更要在写作中展现深度思辨、语言张力和逻辑严密性。

尤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课常常是GPA提升最慢、提分曲线最陡、反馈最模糊的一门课。不仅语言门槛高,而且评分标准因校因师而异,极度依赖学生对“美式表达”、“英美文学传统”以及“写作风格”的适应程度。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拆解——最容易拉开差距的美高英语课。

美高英语课到底难在哪?

对于很多刚从国内学校转轨到美高的学生来说,英语课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内容难度高,文学背景缺失严重

美高英语课讲授的是以英美文学为核心的文本阅读与分析,从莎士比亚、荷马、到当代非裔女性作家、拉美裔诗人,美高英语课所选的文学作品涉及大量文化背景、历史脉络、象征意义。这些内容对于美国本土学生而言都颇具挑战,对于缺乏文学背景积累的中国学生来说更是如履薄冰。

写作标准抽象,评判维度主观

与理科科目有相对标准化的评分体系不同,美高英语写作评分往往高度依赖老师的个人偏好和判断。虽然表面上有Rubric(评分标准),但很多学校的英语老师在实际评分中仍保留很大的主观空间

思辨能力与文本解读是课程核心

在美高英语课上,“正确答案”并不是评分标准。学生需要在写作中展现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并辅之以合理论证。这种“无标准答案”的写作方式,对习惯了应试训练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次彻底的思维方式重塑。

不同学校和老师,评分差异巨大

美高的英语课程难度不仅取决于学校本身的学术定位,还有来自于老师的评分风格差异。

1)“高要求+严格打分”的学术强校

整体英语课都非常难拿分数的学校主要有:Andover、Exeter、St.Paul's、Middlesex、Groton等,这些学校普遍对英语课程有极高的学术要求,学生需要深入分析文本、频繁完成长篇论文,而且教师评分严格,想拿A需要有非常扎实的分析能力和文笔。

2)有些学校评分差异取决于任课老师

例如Governor's 9年级就有英语老师打分极其严格,一个班上只有少数学生能拿到A。

这类情况在很多美高都存在:同一门课,不同老师之间的评分标准可能差距悬殊。有些老师评分清晰,有明确rubric;有些老师则更依赖主观判断,甚至会受到学生表达风格、课堂参与度的影响;还有些老师打分非常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一些:例如有老师对学生的分析的要求巨高,要想拿高分学生就要对修辞手法、主题、心理、背景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和综合分析,也有老师会相对宽松一些,学生只需要对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拿到高分。

3所最具代表性美高的英语课

Andover:看似有rubric,实则“高维打分”

Andover的英语课和大多数美高类似,围绕文学作品展开,以文本解读+分析性写作为主线。从课程安排来看,它似乎并没有太“另类”的教学内容,但难点在于:老师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即使有评分标准也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参考,实际会抠得特别细

尽管老师通常会提供一个评分rubric(6分制评分标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参考框架。很多老师并不会逐条打分,而是从整体感觉出发,再逐个“抠细节”:

  • 文章结构是否清晰?
  • 分析是否深入?
  • 引文是否精准、使用是否恰当?
  • 语言是否精炼、有文学性?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以为自己“都做到了”,但最后却只有4分或5分(满分6分)。原因在于老师不仅看语言的水平,更看语言准确性、分析深度、逻辑严密性,任何一个环节稍有松动,就会导致整体分数下滑。

因此在Andover,拿6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即便是英语底子不错的国际生,在面对如此“高维打分”的老师时,也需要长期磨练才能突破。

Exeter:“另辟蹊径”的写作课

Exeter的英语课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写作形式非常“独特”——9至11年级的写作任务不是Analytical Essay,而是以记叙文、个人散文为主,这就对学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能力要求:你不仅需要能讲好一个故事,更要:

  • 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 在文中体现独立思辨
  • 使用准确、生动、有文采的语言
  • 呈现细腻的场景描写与情感刻画

这类写作对中国学生而言往往是最难适应的类型。因为它远离了“分析性论证”这种相对套路化的写作方式,而是要求学生具有文化感知力、语言创造力和文学修养

另外,老师给分也比较严格,不仅要看学生有没有个人的思辨在文中,还要看学生的逻辑框架。并且会比较强调学生语言的运用、故事讲述的细节是否有生动的描述等等。我们曾有不少托福110分、甚至115分以上的学生,在Exeter的英语课依然常年处于B+的评分区间。

St. Paul’s:不是“英语”,而是“大人文课”

St. Paul’s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语”课程,而是开设一门被称作“大人文课(Humanities)”的跨学科课程。这门课将英语、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写作任务也远远不只是“写一篇文章”,而是围绕历史文本、社会议题或哲学命题进行深入论述

更具挑战的是,虽然这门课的评分rubric看起来并不复杂,但St. Paul’s的老师打分同样“细致到极致”:

  • 是否真正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 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有独立思维的观点?
  • 是否在逻辑上做到严密、连贯、克制、不偏激?

如果学生只是“介绍背景”、“浅层解读”或“泛泛而谈”,即使语言流畅,依然无法拿高分。

如何在美高英语课上拿高分?

主动约Office Hour是关键

不论老师的打分是清晰透明还是主观随性,与老师面对面沟通始终是最有效率的提升路径。通过约office hour,学生可以:

  • 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丢分以及丢分原因
  • 请老师示范如何改进论证逻辑、句式表达或文本分析
  • 表现出进步意愿,增强师生互动,这也可能成为后续老师打分的“加分项”

搞清楚“老师的偏好”与“文本关注点”

对于评分个性化的老师,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课堂反馈、分析过去作文、甚至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步“摸清门道”:

  • 老师更关注写作的结构?文笔?还是分析的深度?
  • 老师是否对某一种文学手法、文本主题特别偏爱?

一旦了解这些“非公开的打分倾向”,学生就可以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回应老师的期待,从而提高成绩。

补充文史背景,提升阅读能力

对于缺乏英语文学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想真正提升英语课成绩,不能只依赖课堂所学。建议:

  • 利用暑假补读美高常见文学作品(可根据各校阅读书单进行规划)
  • 关注文学赏析类的资源
  • 多练习文本分析写作,尝试参加Writing Workshop或找专业老师一对一指导

如果说数学靠的是“硬实力”,那英语课比拼的就是“软能力”——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想要在英语课上真正实现从“听懂”到“拿高分”的跃迁,光靠背单词、刷语法远远不够。因为它不只是语言水平的体现,更是学生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写作风格与表达逻辑的综合考验。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在成都找到AMC8培训好课 线上/线下(锦江/高新)皆可 快来占位!

下一篇

上海林国荣国际学校香港商业研学之旅圆满结束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