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法国校园里呆得足够久,就一定会听到这个标签——“étudiant précaire”,直译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但真正的意思是:穷大学生。和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农民工”有几分类似,这是一个被社会广泛认知、且带有一定群体刻板印象的词汇:穷、打工、廉价劳动力、成群结队。
那法国大学生,真的有那么穷吗?
一个月只剩下100欧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根据调查,78%的法国大学生,每个月在缴完房租、水电、交通和基本开支后,手中剩下的钱不到100欧元。一顿麦当劳要10欧,一张电影票要8欧,他们要想“正常”地社交、娱乐、甚至换季买件新衣,几乎不可能。
你问:“那家里人不给钱吗?”
这恰恰是“法国大学生为什么穷”的第一大原因。
穷,并非都是“真的穷”——而是“放手”
法国的家长,很少像中国家长那样包揽一切。他们可能会承担子女的房租或学费,但在日常生活消费上,大多数家庭会明确“划线”:你已经是成年人了,你该学会自己养活自己了。
这种“放手”不是出于冷漠,而是一种信念:经济独立,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正因为这种家庭氛围,法国大学生对“独立”的渴望极强。他们并不愿长期依附父母,更不会习惯向家里频繁开口索取。他们宁愿“吃苦”,也要学会支配自己的生活、预算与选择权。
在他们看来,打工不是屈辱,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二手衣服不是贫穷的象征,而是环保、自由、独立的风格。
当然,法国也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家庭。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大学生阶段不只是“自主选择”,更是不得不独立。这也是为什么法国政府会提供助学金(bourse CROUS)、房补(APL)等机制,但即便如此,现实仍旧艰难。
穷中自有妙计:法国学生的节流智慧
但再怎么紧巴巴的生活,也不代表就要“吃苦到底”。法国学生靠一整套方法论,把“穷得体面、活得聪明”变成了一种能力。
以下这些省钱妙招,就摘自法国知名“抠门生活”博客《Radin Malin》,并结合了一些实地调研文章。
1.“学生证”就是万能打折卡
别小看你那张不起眼的学生证,在法国,它是通向“打折宇宙”的钥匙:
文化娱乐场所:电影院、剧院、博物馆等场所几乎都有学生票(学生价约5~8欧,成人票可能要12欧以上);
品牌商店:耐克、阿迪、苹果官网通过Unidays等学生平台提供专属折扣;
部分餐厅:尤其是连锁餐厅如Flunch、Quick等,也会在中午推出学生套餐。
解释:法国对“青年”群体福利政策较多,社会普遍认可学生应当被保护,因此各类商家也乐于配合推出价格优惠。
2.吃饭也要靠“谋略”
法国学生普遍不叫外卖,因为那是最贵的生活方式。他们会:
去折扣超市:如Lidl、Aldi、Leader Price,超市自有品牌(marque distributeur)价格远低于大牌,品质却大致相当;
买散装、买大包:米、意面、燕麦片、土豆、洋葱,都是“量大便宜”的代表;
提前规划、批量制作:周末花时间做饭,然后分装冷冻,一周内随时加热食用;
用“Too Good To Go”薅剩货:这款App能让你花3~5欧买到一家面包店或超市的“当日未售完食品”,常见内容有面包、甜点、熟食等,既环保又实惠;
尝试“公益杂货店”(épicerie solidaire):有些大学城或学生协会,会组织“便宜卖”甚至“免费送”基本食物,如面条、罐头、油、米等。
推荐几款省钱食谱(实际被法国学生大量采用,做一次可以吃好几顿):
蔬菜通心粉:一锅煮意面,加西葫芦、胡萝卜、番茄和洋葱即可,成本不到2欧;
浓汤(soupe maison):用土豆、南瓜或胡萝卜煮成泥,加点香草就很法式;
混合沙拉:冷米饭/藜麦配罐头金枪鱼、玉米、生菜,再加一颗煮鸡蛋,美味又营养。
3.衣服家具全靠“二手市场”
法国学生会以极大热情拥抱二手资源:
家具家电:首选Leboncoin、Facebook Marketplace,100欧以内能买齐床、桌、椅;
衣服鞋帽:Vinted、Emmaüs(二手公益商店)、friperie(旧衣店)是学生常逛的地盘;
书籍:大学教材、小说都能在二手书网站上找到,大幅便宜。
解释:法国社会对“旧”没有污名化。二手=环保=时尚,是很多年轻人甚至以之为荣的生活方式。
4.出行:不坐车,也能走天下
公共交通优惠:各大城市都为学生提供公交、地铁月票减免,例如巴黎的Navigo Imagine R仅为42欧/月(普通人需84欧);
共享单车:Vélib(巴黎)、Bicloo(南特)、Vélopop(阿维尼翁)等系统,月卡几欧元,绿色出行;
拼车与临时租车:Blablacar、Karos等拼车平台可以跨城出行(如巴黎-里昂只需15欧),远比火车便宜。
5.预算管理,精打细算才是王道
理财工具已成为法国学生的“标配”:
App如Bankin、Linxo可自动记录每笔消费,分类汇总;
Excel表格自制预算系统,分出“房租、吃饭、娱乐、储蓄”等模块;
银行账户设置自动转账功能,每月把一小笔钱转入储蓄账户,“不知不觉”中开始理财。
6.打工,不是退路,而是成长路径
超市、快餐、校园助理等兼职都灵活安排;
Superprof、Yoopies等平台可接家教、临时看小孩等;
也有学生暑期到国外打短工,体验生活+赚旅费。
中国学生也适用:虽然有工时限制(每年964小时),但合理安排也可以进行家教、活动协助、翻译等兼职。
中国留学生的“东方智慧”
当然,中国学生也有自己一套应对高物价的方法:
拼饭拼菜拼调料:一袋五公斤大米,几个朋友一起分;
学会在“比价”中购物:同样是豆腐,中超卖2欧,法国超市可能只卖1.2欧;
“出清”季囤货:每年1月和7月的法国打折季(soldes)几乎是“血拼盛宴”,一件大衣可能从200欧打到40欧;
旧物新生:不少人通过留学生群获取搬家免费家具、二手电饭煲甚至打印机;
比利时购物游:北法留学生组团去比利时买酒、巧克力、日用品——汇率和定价差异带来的真实“跨境红利”。
尾声:真正的独立,从理财开始
“Économie, c’est autonomie.”——经济上的独立,是通往人格独立的第一步。
对法国年轻人而言,省钱并不是一种“窘迫”,而是一种生活能力的体现;对国际学生来说,能掌握自己的收支计划,也是融入法国、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穷学生,不一定可怜;但一个不会理财的学生,注定无法真正独立。经济上的选择权,才是自由生活的第一块砖。
经济上的自主,才是思想自由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