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澳大利亚使领馆提醒!在澳常见诈骗十一种类型及防范技巧学生亟需高度关注

导读

近期,澳大利亚各地高校陆续敞开大门,迎接包括众多中国学子在内的国际学生。踏上异国求学之路,安全无疑是坚实的基石。而近日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及悉尼、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等总领馆频频发出警示:针对留学生的各类诈骗活动持续高发,手段层出不穷,威胁着学子们的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

平安留学,绝非一句空谈的口号。它意味着在专注学业、体验多元文化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防范意识。诈骗分子往往利用留学生初来乍到、环境陌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思乡心切或寻求兼职改善经济状况等心理特点,精心编织陷阱。

这些骗局不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卷入非法活动、甚至因心理压力影响学业等连锁反应。对此看,学生要提主动学习识别诈骗套路,掌握必要的防范技能——这是保护自己、让远方的家人安心、让留学之旅行稳致远的关键一步。

PART.1

识破陷阱!十一种高发诈骗类型

诈骗分子手段狡猾,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利用人性弱点攫取非法利益。留学生群体需特别警惕以下十一种常见骗局↓

一、冒充使领馆名义诈骗:骗子通过技术手段伪造使领馆官方电话号码或邮箱地址,致电或发邮件声称当事人“有重要文件需领取”,或“涉嫌卷入重大刑事案件”、“签证/护照有问题”,语气严厉,制造恐慌,最终目的是套取个人信息或直接要求转账支付“手续费”、“担保金”以“解决问题”。

二、假冒国内公检法机关诈骗:骗子冒充国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出示伪造的“逮捕令”、“通缉令”、“保密文件”。声称当事人或其国内亲属涉嫌“洗钱”、“走私”、“金融诈骗”等重罪,要求当事人“配合调查”,缴纳巨额“保证金”、“罚款”至所谓“安全账户”,并威胁若不配合将“立即抓捕”或“驱逐出境”。常要求当事人保持“单线联系”、隔绝外界(尤其禁止联系家人或使领馆)。

三、快递信息类诈骗:谎称当事人有“违禁包裹”在海关被扣留,或“DHL/UPS等快递有重要文件未取”。引导当事人转接至假冒的“警方”或“海关”人员,随后按照“冒充公检法”的套路实施诈骗,要求支付“罚款”或“保证金”以“澄清嫌疑”。

四、高薪兼职骗局:利用留学生勤工俭学需求。在社交媒体、微信群、本地论坛发布“轻松高薪”、“在家即可”、“无经验要求”的兼职信息。诱骗学生支付“入职押金”、“培训费”、“材料费”,或要求提供护照、银行卡信息用于“工资发放”,实则用于非法洗钱或直接盗取资金。部分骗局,最终演变为要求受害者协助进行非法转账。

五、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打造“成功人士”、“投资专家”人设,通过社交软件接近留学生。宣称掌握“股票内幕”、“外汇漏洞”、“虚拟货币暴富机会”,展示虚假的高额盈利截图,诱导学生在其控制的虚假投资平台或APP进行小额投资并让其初期尝到甜头。待受害者信任加深、投入巨资后,平台无法提现或直接关闭,骗子消失无踪。

六、刷单返利类诈骗:以“足不出户、日赚千金”为诱饵。前期让受害者完成小额刷单任务,并快速返还本金和佣金骗取信任。随后以“连环单”、“大额单”、“系统卡单”等为由,要求受害者连续投入大笔资金进行“任务激活”或“数据修复”,并承诺完成后一并返还高额佣金。受害者投入越来越多后,骗子便拉黑消失。

七、购物服务类诈骗:在社交媒体、二手交易平台、小众网站发布远低于市场价的商品或“海外代购”、“零元购”信息。诱导买家绕过平台担保,私下通过银行转账、PayID或购买礼品卡支付。收款后,骗子或以需额外支付“关税”、“定金”、“保证金”、“手续费”才能发货为由继续索要钱财,或直接失联。

八、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冒充Amazon、eBay、淘宝转运公司,或AusPost等快递客服。声称受害者购买的商品“丢失”、“损坏”或“存在质量问题”,主动提出“退款”或“多倍赔偿”。引导受害者点击钓鱼链接填写银行卡信息、登录网银,或索要短信验证码,甚至诱导其通过屏幕共享软件操作手机/电脑,瞬间转走账户资金。

九、征信类诈骗:冒充银行或金融平台客服,谎称检测到受害者的账户存在“异常交易”、“学生贷款违规”、“身份信息被盗用贷款”,将产生“不良征信记录”,影响未来回国就业、贷款、购房等。以“帮助注销账户”、“清除不良记录”、“升级账户安全”为由,诱导受害者向指定账户转账或进行网络贷款并转走资金。

十、贷款类诈骗:针对有资金需求的留学生,发布“低门槛、无抵押、低息、急速放款”的贷款广告。受害者上钩后,骗子以需先支付“手续费”、“验证金”、“保险费”、“解冻费”或“证明还款能力”等为由要求转账,或诱导下载带有木马的虚假贷款APP,窃取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

十一、中奖类诈骗:通过短信、邮件或社交媒体通知受害者“中大奖”,但领奖需先支付“手续费”、“公证费”、“所得税”、“保证金”等。一旦支付,骗子会以各种名目继续索要费用,直至受害者醒悟或无力支付。

PART.2

筑牢防线!权威防范技巧与安全锦囊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恐慌无益,唯有掌握科学的防范技巧并养成良好习惯才是根本。以下是结合大量案例,为留学生总结出的核心防范要点↓

一、牢记“三不”铁律,主动核实是关键——不轻信:对任何声称来自使领馆、公检法机关、银行、快递公司、电商平台的涉及“案件”、“转账”、“账户异常”、“中奖”、“包裹问题”的来电、短信、邮件保持高度警惕。中澳官方机构绝不会通过电话/网络办案、索要个人信息、要求转账汇款或处理包裹/征信/退款问题。

不透露:坚决不在电话、短信、不明链接页面、社交媒体对话中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护照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家庭住址、手机验证码等核心个人信息;不转账:绝对不听从任何陌生人的指示进行银行转账、购买礼品卡、加密货币支付或通过PayID向陌生人付款。

二、加固个人信息护城河——谨慎公开信息:在社交媒体上避免过度公开个人生活细节、住址、行程、财务状况;警惕链接与二维码:对未知来源的短信、邮件、社交媒体消息中的链接和二维码保持戒心,绝不随意点击或扫描。即使是“熟人”发来的,也需先确认。

三、善用官方资源与科技防护——关注使领馆信息:务必定期浏览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及所在地总领馆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的领事提醒、安全预警和防范诈骗指南;安装反诈利器:下载并注册中国公安部推出的“国家反诈中心”APP(出境后部分功能受限但仍可开启来电/短信预警),并关注其发布的骗术揭秘,还可利用澳大利亚本地手机运营商提供的诈骗电话/短信过滤服务。

留学生专属防骗进阶建议——建立“安全联系人”机制:与家人约定好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暗语或沟通方式,在澳与至少一位可靠朋友互留紧急联系方式及国内家人联系方式;警惕“同胞”陷阱:诈骗分子可能伪装成热心学长老师、同乡、甚至“使馆工作人员”,对过于热情的陌生人,尤其是涉及金钱、个人信息、换汇等话题时,务必提高警惕,按“三不”原则处理……

结语

留学之路,承载着个人的梦想与家庭的期望。学生熟知骗术套路,内化防范技巧,时刻保持清醒与谨慎,是护航平安留学不可或缺的铠甲。

多一分警惕,少一分风险;多一份知识,多一份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擦亮双眼,筑牢心防,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确保在澳大利亚的求学之旅安全、顺利、学有所成!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上海领科历年春招考情整理!考试内容有?难度如何?2026年春招如何准备?

下一篇

我想申“物理工程”类专业该如何进行竞赛规划?8-12年级物理竞赛规划全攻略!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