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教育方式,一直以来亚洲家长的严厉教育和欧美家长崇尚的“快乐教育”都是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种类型。关于这两种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长久以来都在持续,而最近英国教育部开展的一项为期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或许将要为这争论画下句号。
“虎爸虎妈”出“龙子”
关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在育儿上取得最好的结果,英国的一项新研究对近6000名儿童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跟踪调查,该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来明晰这一疑问:“权威型(authoritative)”的育儿方式能够获得最好的教育结果。
该研究项目名为SEED(Study of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是一项关于儿童保育对儿童整个童年时期影响的大型纵向研究。这项研究跟踪调查了全英格兰近6000名两岁以下的儿童。这项研究始于2013年,由英国教育部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DfE) 资助。最初的 SEED 研究(2013-2021 年)是由 NatCen 与 Frontier Economics、牛津大学和Action for Children合作开展的。目前,英国教育部已将 SEED 研究延长至2029年。国家社会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 NatCen)将与UCL、杜伦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和 SQW 合作开展这项研究。
通过绘制儿童从两岁开始的成长轨迹,研究得出结论,权威型的养育方式,即高期望值、更严格的行为限制和温暖的人际关系,更有可能带来更高的学习成绩和更好的幸福感。
英国国家社会研究中心(NatCen)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方法比 "放任型"(父母参与但缺乏管教)和 "专制型"(缺乏温情)教育方式更有效。
据英国教育部本月发布的报告称,即使考虑到父母的教育水平等变量,在权威型教育方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更有可能在小学毕业时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测试中达到预期标准。
“在Key Stage 1(5~7岁的儿童),父母设下的限制越高,儿童在该阶段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达到预期水平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人员表示,“研究还发现,权威型父母的教育方式,即高响应度、高水平的心理控制和更明确的父母限制,对Key Stage 2(7~11岁儿童)的学业成绩也有积极影响。”
“快乐教育”现象发起的挑战
SEED研究的结论似乎是对近年来风靡育儿界的"快乐教育"现象的直接挑战。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推崇千禧一代所钟爱的教育方式,教导父母必须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禁止对孩子大吼大叫以及说“不”。
倡导此类温柔教育方式的Sarah Ockwell-Smith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一种求救信号……这表明孩子所处的世界并不美好。但是现在大多数管教和控制孩子行为的方式都是惩罚造成了问题的孩子,而不是试图帮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上述内容摘自她的著作《The Gentle Parenting Book》)。
批评者认为,无论初衷如何美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里,父母没有时间与蹒跚学步的孩子进行无休止的协商,温和的养育方式已经演变成了放任自流,正在催生出一代娇生惯养、有权有势的孩子。
位于伦敦北部的米凯拉社区学校(Michaela Community School)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校长是被称为英国最严格的校长,凯瑟琳・伯巴尔辛格(Katharine Birbalsingh)。她抨击 "中产阶级的温柔教养 "造成了这样一种文化:父母更热衷于与孩子做朋友,而不是让他们承担责任。教师们也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导致了长期的课堂混乱和学生的不当行为。
UCL教育研究所项目主任、心理学家薇薇安・希尔(Vivien Hill)教授也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应用较为温和的教育方式可能会遇到问题。在实际的学校教育当中,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的教师是无法向每一名学生一一协商他们的需求的。而推崇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又势必会将他们的教育思想灌输并影响学校的教师,导致整体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
有关“快乐教育”的误解和谎言
即便目前欧美社交媒体上的主流教育观点是倾向于快乐教育,实际上诸如英国的私立学校在内的精英学府却从未推崇过快乐教育。英国的顶尖私立学校一直以来崇尚的教育方针都是“全人教育”,要求孩子不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在精神发展、身体健康、艺术情操等各方面同样不能落后。换句话说,是在各个方面都对孩子提出了高要求的教育理念。
同时,与印象相悖的是,公立学校的纪律问题更加严重。根据2022年的调查显示,公立学校的教师中,每7人就有1人会以每月至少一次的频率受到学生的暴力。大量公立学校的教师也正以各式各样的原因流向私立学校。
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上声量大的意见领袖也会存在将事实异化的现象:即家长能够看到站出来支持快乐教育的父母,皆是在育儿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案例,而快乐教育失败的案例则很少能够呈现在社交媒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