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批判性思维系列专题(二)—— 聚焦论证中的前提。
我会拿出几篇完整的篇幅来探讨论证里的各个环节,可能有一点私心,或者说实用主义,因为GMAT考试和国内考研里面的逻辑部分,都是围绕着论证展开,而前面提到的论题和结论确实不是考点和题眼。
于是,GMAT真题镇场,不爱读英语的可以直接往下看正文:
Recent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small, earthlike worlds form a very low percentage of the planets orbiting stars in the galaxy other than the sun. Of over two hundred planets that astronomers have detected around other stars, almost all are hundreds of times larger and heavier than the earth and orbit stars much smaller than the su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would most weaken the above justification of the claim that earthlike worlds form a low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lanets?
A. There are millions of planets orbiting stars around which astronomers have not attempted to detect planets.
B. The best current astronomical theories predict that almost all planets around other stars are probably hundreds of times larger than the earth.
C. A planet orbiting a star similar to the sun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be earthlike in size than would a planet orbiting a much smaller star.
D. The smaller a planet is relative to the star it orbits,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for astronomers to detect.
E. The observations would have detected any small, earthlike worlds orbiting the stars around which larger planets have been detected.
这里是凯旋在望的P叔,先祝大家周末愉快。
一、所有的论证都要始于前提
一次完整的思考=论题+论证+结论。上次最后讨论结论的部分,大家可能发现我在围绕着论证展开,而不是单纯地在讲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实际上论证和结论经常是不可分割的。
论证里其实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叫前提,一部分叫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论证是用一个或一组前提来推理出结论的过程,论证里必须包括这三个要素:前提、推理、结论。
前提和推理,这两个词其实就是一个论证应该包含的两部分内容。而结论,就是我们上节课最后讨论的,原则上这三个东西密不可分,因为推理就是连接前提和结论的桥梁,有时候把结论拆出去,推理的句子也不通顺。
所以今天我们要搞清的批判性思维论证问题,就是围绕上面元素来评判这两件事:
第一,前提成不成立?
第二,从前提导向结论的推理有没有效?
当有特殊提示词的时候,比如“因为”“鉴于”“由于”“根据”之类,前提就是这句话了。这种情况是最简单的。
①因为我昨天没睡好,所以今天没考好。
②鉴于你上次表现不好,这次就没给你机会。
但有的时候,句子中没有这些明显的前提指示词。我自己有一个办法特别好用,就是把“因为”这个词套到每个句子的开头:如果套进去的时候,你觉得逻辑舒服,那么这个句子也就是论证的前提。如果不舒服,大概率就是其他句子。
比方说这么一句话:她怕黑,一关灯就不自在。
我们把“因为”加进去,变成这样:因为她怕黑,(所以)一关灯就不自在。
我们再来看个复杂点的:
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
我们不在浙江。
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杭州。
“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杭州”肯定是结论,“所以”一般都是结论提示词。接下来我们来吧“因为"加进去。
“因为”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
“又因为”我们不在浙江。
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杭州。
这就是著名的三段论,这样以标记逻辑关系就简单了。前面两句都是论证前提。顺带一提,关于大前提+小前提,后面我会做一个逻辑学漫谈,会重点讲到这种论证方法,目前的批判性思维可以算是逻辑学的预科课程。
二、论证前提的有效性
把论证前提找出来之后,下一个问题我们要问的是:这些前提成立吗?在前面那一部分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有的前提是在陈述某个事实,有的前提本身也是在陈述另一个观点。这里有三个实操简单的判断原则:
①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
②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
③这个陈述的信息来源可靠吗?
我们还来看前面那个杭州的例子:
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 = 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背景知识不冲突。
我们不在浙江 = 这个前提陈述跟我的个人经验不冲突,我个人现在在北京。
这两个前提的信息来源可靠吗?可靠,杭州在浙江,这是我们初中地理学过的常识。
所以,这两个前提对我来说就都是可以接受,也就是论证前提有效。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事儿挺简单的,没啥难的,那我来提醒一下,最开始咱们有一道GMAT题目,不知道大家做出来没有。为了大家阅读方便,我给出文字的翻译:
最近观测显示,与太阳不同的恒星周围,类地小型行星所占的比例极低。在已发现的200多颗围绕其他恒星的行星中,几乎所有行星都比地球大数百倍、重数百倍,且它们所围绕的恒星也远小于太阳。
以下哪项若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类地行星在全部行星中占比很低”这一结论的论据?
A. 尚有数百万颗围绕恒星的行星,天文学家尚未尝试探测。
B. 当前最权威的天文理论预测:几乎所有围绕其他恒星的行星,都可能比地球大数百倍。
C. 围绕类太阳恒星的行星,比围绕远小于太阳的恒星的行星,更可能是类地大小。
D. 行星相对于其所围绕的恒星越小,天文学家越难发现它。
E. 在那些已发现较大行星的恒星周围,如果存在小型类地行星,观测本应能发现它们。
首先咱们套用今天讨论的”因为"放置法,那么上面这段文字的论证链条如下:
最近观测显示,与太阳不同的恒星周围,类地小型行星所占的比例极低。因为在已发现的200多颗围绕其他恒星的行星中,几乎所有行星都比地球大数百倍、重数百倍,且它们所围绕的恒星也远小于太阳。
这样放因为,逻辑很通,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我们观测了200多颗行星以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太阳以外的恒星周围大概没有类地小行星。
好了,我们开始做题。题目问,ABCDE五个选项,哪个选项如果成立,就会削弱我们得到的结论。
论证的过程很简单,这个是我们下次要聊的内容,而恰恰这道题论证的环节(推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观测到了某种结果,所以得出了某种推断的演绎推理。
我们聚焦在前提。
按照今天我们的思路,我们需要逐个判断前提成立的一二三。
①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不冲突,因为我不是搞天文的,所以无法判断这个。
②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不冲突,道理同上。
其实在标准的逻辑测试中,我们不考核①和②这个维度,也就是默认这些信息背景知识正确。这个判断往往是在生活中要额外注意的,但是出于本能,其实并不属于我们很难判断的部分。
比如有人跟你说:
猪都能飞,且P叔是猪 --> 所以P叔能飞
大家不太用动脑子也不会信,按照咱们今天讨论的内容仔细盘一盘,就知道这两个前提都太扯了,凭直觉就够了。
但真正前提判断的难点是在第三条,这一块才是我们烧脑的地方。
③这个陈述的信息来源可靠吗?
回到GMAT这道题,可能很多同学会说可靠啊,这不是题目给的么,难道观测还有假啊?
是的,我们来看D选项:行星相对于其所围绕的恒星越小,天文学家越难发现它。
这个信息就会让我们质疑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换句话说是,信息来源来自于观测,但是观测是否可靠?
如果我们观测的恒星都是小恒星,实际上周围有行星环绕,但是太小了所以我们看不到 --> 我们的这个前提就失效了,信息来源不可靠。
在我之前的培训中,我把这种错误称作:虚因假果,方便大家理解。
实话实说,这种前提判断在如今的互联网社会至关重要,在认清渠道来源,前提有效性之前,所有的推理和观点其实更多地是看着爽,主打一个情绪价值,要是真当真了,挺容易被带节奏的。
批判性思维从这角度上说,总归能让我们少被莫名其妙地带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