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美高学生面临一个相似的难题:当学校取消AP课程或限制学生报考AP,该如何在大学申请中“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竞赛——正逐渐成为许多学生“曲线救国”的重要选择。无论是AMC、USABO、Physics Bowl等理工科竞赛,还是FBLA商科竞赛、John Locke写作竞赛等,对于具备一定学术能力和方向感的学生而言,竞赛不仅是展示学术深度的有效方式,更可能是突破学校限制、在申请中“亮出底牌”的关键。
但竞赛到底该怎么选?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加?本期内容,我们来聚焦这个让无数学生“又想冲、又怕坑”的学术加分项——竞赛。
哪些学生适合参加竞赛?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听说“竞赛是升学加分项”之后,第一反应是赶紧报名、赶紧卷。但我们反复强调过:竞赛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参加的。
因为竞赛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才能拿到亮眼的成绩。而多数学生最终只是‘陪跑’。”相比盲目“跟风式”参加,判断你是否适合才是第一步:
你是否具备基础的学术能力?
竞赛,尤其是理工类奥赛,远不只是兴趣班的延伸。它往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快速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连校内课程都吃力,贸然参加竞赛只会拉低整体状态,影响主线学习。
你是否对学科有兴趣和持续投入的动力?
很多竞赛的准备周期长、训练强度高。如果学生仅仅是为了“提升背景”而勉强自己参与,很可能坚持不久或者半途而废。只有当竞赛主题本身让你愿意投入时间钻研时,这项投入才会产生价值。
你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否能够支撑?
美高课程压力大,日常作业、小测验、阅读任务占据大量时间。如果无法科学安排时间、形成协同推进,竞赛很可能会和校内学习“打架”,最终两边都没抓住。
是否能与课程或AP内容形成联动?
最理想的情况,是你的竞赛准备内容,与学校课程、AP学习内容高度重合,彼此形成支持,而非完全独立、需要学生耗费超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我们有学生在学习荣誉物理的同时备考AP物理1,并同步准备物理碗竞赛,三者内容互相支撑,实现“一箭三雕”。
总结来说,适合参加竞赛的学生,通常具备这些特点:
- 有明确的学科兴趣和方向感
- 校内成绩扎实,有时间精力进一步拓展
- 具备自我驱动与长期坚持的能力
- 能在已有课程基础上“拔高”,而非“另起一摊”
如果你符合上述大部分条件,那竞赛可能是你升学背景中最具突破力的一环;如果不符合,也无需焦虑——优秀的学术表现从来不止一种路径,把校内课程学扎实,同样能走出漂亮的申请结果。
优先考虑竞赛与申请方向相关/认可度高
即使满足上述的“适合参加竞赛”,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面对五花八门的比赛时也容易陷入误区:以为“参加得越多越好”、“名气大的都值得一试”,结果是花了大量时间,成绩却无法在申请中真正发挥作用。
实际上选竞赛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要跟自己的申请方向、兴趣领域结合得紧密,这样才能最大化竞赛的证明价值,同时在学术轨迹上形成统一的叙述。
理工类:注重学术挑战性与选拔性质
如果你倾向于申请STEM相关专业(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以下竞赛是一些特别推荐、认可度较高的:
- 数学:AMC/AIME、丘成桐数学竞赛
- 物理:Physics Bowl
- 生物:USABO、Brain Bee/iGEM、HOSA
- 化学:USNCO
- 计算机:USACO
- 工程/交叉学科:ISEF、谷歌科学、丘成桐中学科学奖
商科/社科/写作类:注重表达、逻辑与思辨能力
如果你未来考虑申请文科、商科、社会科学、法律等方向,以下竞赛可能更适合你:
- 经济/商科:NEC、FBLA、BPA
- 写作与人文:John Locke、Scholastic、哈佛国际写作比赛
- 语言与古典学:NLE
- 人文学科综合竞赛:全美演讲与辩论联盟比赛、国家历史日比赛、全美高中模拟法庭竞赛
当然,竞赛的种类远远不止我们列出的这些,在选择时建议优先考虑:
- 认可度广:被顶尖美本招生官熟悉,有一定历史沉淀
- 专业契合:能清晰反映你未来申请的方向与兴趣
- 有成长路径:能从入门组逐步挑战到更高阶段
- 能结合课程学习:与校内课程、AP内容有交叉,节省备赛成本
好的竞赛选择,不是“额外加码”,而是“巧妙嵌入”。在资源有限、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选对一项与你申请方向高度契合、认可度高的竞赛,胜过报十几个“为了凑数”的项目。
两类学生的高效竞赛路径解析
案例1:课程+AP+竞赛“一箭三雕”
我们这位最终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专业录取的学生,走出了一条极具参考价值的“理工竞赛路径”: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背景,而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有计划地拔高延伸,把每一项投入都转化为有效成果。
9年级:衔接课+高级别课程
这位学生9年级之前就提前在尚学机构的衔接课预习了美高数学课程,然后到学校的9年级数学选课直接选到了AP微积分BC。
10年级:课程、AP与竞赛“一箭三雕”
10年级他在校内学习的是物理和化学的荣誉课程,当时我们判断他具备很强的学术能力,建议其开展竞赛准备。但他明确表示不想参加数学竞赛(如AMC),认为竞争激烈、人数众多,而是希望挑战一个非数学方向的理工类竞赛。
于是我们推荐他尝试Physics Bowl,并且在校内学习荣誉物理的同时同步在我们这里学习AP物理1(难度略高,但知识点高度重合);再加上准备Physics Bowl竞赛。这三者形成了完美协同:学校课程维持了高GPA、AP物理1最终考出5分、物理碗竞赛在国内获得金奖。
11年级:竞赛表现跃升至“全球前100名”
进入11年级后,他延续了同样的策略:校内修读Advanced计算机科学和Advanded物理C,校外同步学习并考出AP计算机科学A和AP物理C(力学+电磁学),全部取得5分;同时参加了高阶组的物理碗竞赛,获得全球前100名的成绩,含金量极高。
此外,他还独立完成了一项数学方向的研究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学术背景。虽然他主要参与的是物理竞赛,但由于数学课程成绩优秀、选课难度高,加上独立研究项目的加持,最终将申请方向从物理转向数学,并顺利被JHU录取。
案例2:深耕拉丁语,用竞赛打磨专长
第二位学生选择的不是理工方向,而是鲜有人深入的人文学科——拉丁语。这位学生从9年级起就明确了自己的申请方向,并通过高中几年持续不断的积累,打造出一个高一致性、高辨识度的人文申请形象。
- 9年级:在学校完成拉丁1
- 9升10暑期:在尚学机构完成拉丁II课程
- 10年级:直接跳级拉丁III
- 10–12年级:连续参加全美拉丁语竞赛,并辅助了斯坦福人文夏令营、拉丁科普、义工活动等项目
- 12年级:挑战NLE竞赛的最高级别赛段,并成功获得金奖
这位学生的竞赛始终围绕拉丁语进行延伸。虽然她没有参加大量竞赛,但选择了聚焦一个方向并持续“深耕”:从拉丁1路进阶到高级课程,在竞赛中逐年突破,直至挑战最高等级并获奖。同时辅助斯坦福人文夏校、参与搭建拉丁语知识科普平台、拉丁语主题相关的志愿服务等,将兴趣转化为长期贡献。
在课程、竞赛、夏校和活动之间,她搭建起一套清晰、连贯、可信的学术叙事,这种“专注+持续”的文科路径,恰恰是最容易打动招生官的亮点。
因此,对合适的学生来说,竞赛确实可以成为打破学校限制、弥补AP缺失、在同质化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利器。但前提是选到适合自己的竞赛。毕竟竞赛从来不是比谁报得多,而是看谁做得巧、做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