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近一年的“本地生”定义,终于尘埃落定。关于香港本地生资格认定的标准,我们此前也有过分享,最近有了最新动态。不止是高考,去香港“考试移民”的这条路,也快被堵上了...根据新规,DSE“本地生”必须在港连续住满两年,才有资格享受学费减免和JUPAS联招等红利。
这对许多准备用高才通身份+DSE考试上大学的家庭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如果之前没有其它的规划方案,可能会让孩子的升学成本提高了很多...
▍香港收紧本地生定义
就在昨天,香港公布了一项教育新政,是关于公立专上课程(比如公立大学的学位课程)资助资格的新规定,核心是想让真正在香港生活的人才能享受政府补贴的学费,避免有人“只借身份、不在港常住”却占了本地学生的名额。
新规的核心内容包括三项:重新划分学费类别、设立“居港年限”标准以及设定过渡期。
✅设置居住两年门槛想拿本地生补贴(学费4万多/年),光有身份不够,必须真在港住够时间:2027入学要住满1年,2028起得住满2年。
从2028/29学年起,持受养人签证的学生,如果想以“本地生”身份申请政府资助大学学额,就必须在大学课程开课前的两年内一直住在香港。比如,提供过去两年在香港就读学校的记录,如果是跨境生,也要向入境事务处申请出入境记录,证明每年离港不超过90天。
✅划分两类学费新规对不同身份的学生划分了两类不同的学费标准。
一种是有政府补贴的便宜学费(第I类):不是谁都能申请的,需要同时满足身份和居住的条件:身份条件上,要么是香港永居、单程证持有者;要么是18岁前第一次拿到受养人签证。
居住条件上,在课程开课前得在香港住满两年(2027/28学年先放宽到住满1年,之后严格成两年)简单说就是,光有身份还不够,得真在香港住够时间才行。
另一种是没补贴的贵学费(第II类):包括没住满时间的受养人;拿工作签证的、通过优才/高才通等人才计划来的人;还有其他非本地学生(比如纯留学生),就算申请公立课程,也得交和非本地生一样的学费,比本地生贵不少(比如港大本地生一年学费约4万多港币,非本地生可能要20万左右,也就是要交与原来相比将近五倍的学费)。
✅ 设立过渡期为了让家庭有时间调整规划,香港政府表示2026/27学年,也就是2025年参加DSE考试,2026年大学入学的学生不受新规影响。2028年及以后入读的家庭,需提前至少两年规划在港生活。
这就给当前正在申请来港,或已抵港的家庭,有了1-2年时间进行身份和教育安排。这一系列新规既堵住了制度漏洞,又保留了真正愿意长期在港发展的家庭应有的机会。港府的信号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将短期套利的人排除,让真正想扎根香港的家庭可以享受升学优势。
▍政策为什么要改革?
这几年,香港“考试移民”的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内地高学历家庭通过各种人才计划快速拿到香港身份证,再把孩子以“受养人”身份带来香港,通过DSE考试以“本地生”身份报读香港八所资助大学。
相比于内地的高考,DSE考试科目少、竞争压力小,本地生还能通过JUPAS联招系统申请港八大热门专业。并且学费低,每年只要4万多港币,远低于非本地生的20多万起步费用。
因此,在很多内地家长眼中,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选择,并且还有了相关服务的产业链。
高才通是香港2022年底推出的一项吸引人才计划,针对的是学历高、收入高或者世界名校毕业的人才。
2024年,高才通进一步扩展至199所,其中包括23所内地高校,低门槛获取香港身份的机会又增加了。申请人只要符合学历或收入标准,即可直接获得香港签证,不需要雇主担保,也不需要提前找到工作,更不需要定居香港。
据了解,2022年至今年2月底,共约13万2000人内地学生以受养人身份拿到香港身份,而按照3月下旬香港教育局局长提交的大学录取相关资料:
- 近3年通过JUPAS获得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录取的受养人数目,分别为62人、68人及185人,三个学年合计315人。
- 其中,本学年人数较上学年增加172%左右!
本来是为了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香港落户。但因为政策相对宽松,很多人拿到签证之后没搬去香港工作,反而是把子女通过受养人签证送去香港上学。
高才通孩子可以用“本地生”身份参加香港的DSE考试,难度比内地高考小;香港八大名校认可度高,还能对接英美甚至内地大学;本地生学费更低,还有奖学金和资助机会。不像欧美留学那么贵,也不像高考升学那么难。也就是说,这是不少家庭用身份曲线救国的办法,把孩子送进名校新捷径。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香港院校的申请难度直接上升。
香港八大院校每年有1.5万个资助学额,本应是本地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阶梯。但当非本地生学费与本地生相差近8倍时,教育资源配置的天平已然倾斜。
对于香港本地家长来说,教育资源紧张早就是个痛点,现在再来一批“考试移民”,焦虑感就更强了。但近几年,随着DSE报考人数暴增,2025年报考人数有55,781人,比去年增加了近10%。而且内地考生越来越多,2024年非本地生占比都达到42%了,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挤压香港本地学生的机会。
这就引发了教育公平的问题,香港本地大学的资源是有限的,资助学位每年只有1.5万个,只开放给本地生。尤其是医科、法律、教育这些热门专业,本地生名额本来就紧张,而内地受养人考生,从来没有在香港居住,也没有正式在香港学校学习,可能只是在内地的补习班恶补DSE,也来抢占名额,享受相关本地生同等优惠的学费和政策,自然就引发香港家长抗议。有香港立法会议员提到,这些内地家庭纯粹利用政策漏洞安排子女到港升学,本身并没有打算来香港长远发展。
▍考试移民路线行不通了
随着香港新政策的实施,想通过身份规划+DSE来弯道超车已经行不通了。未来如果想冲刺香港名校,升学规划方案必须得重新调整了。
而且DSE这条升学路线越来越卷了。
以往DSE考试由于科目少、竞争强度低、没有中考卡位,并且成绩还可以申请英国、新加坡、澳洲等海外的高校。但随着内地考生逐年增加、JUPAS分数线水涨船高,DSE的“上岸率”已逐年走低:2023年有31.8%考生达到港八大最低门槛(3322+3),录取竞争趋于白热化。太多考生无缘港八大,所以很多家庭花了太多费用和时间,最终孩子的升学结果不一定有多好。
何况港校在招生中也在平衡不同渠道的生源,比如IB/AP/高考等。如果没有本地生身份,那么即使走DSE赛道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那么DSE升学和其他国际课程基本没有太大差别。所以,要么好好读国际课程,把成绩和背景都刷好看,通过国际学生身份用IB、A-Level、AP+海外申请并行,避免孤注一掷;要么走国内高考路线,通过高考成绩来申请港校也都成为了趋势,也更加稳妥。
通过考试移民的路线可能凉了,但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国际教育路径,也并不会就此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