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投稿过论文的科研人都知道,发论文时,最难应对且最让人感到卑微的环节就是面对审稿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审稿人会从什么视角提出什么刁钻刻薄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原理上都是错误的,但你还是得本着谦卑友善的态度去“讨好”审稿人。
虽然不排除有部分审稿人确实在认真审阅论文,给出中肯的审稿意见,但这部分人毕竟还是少数,被审稿人“折磨”几乎是每一个科研人这辈子都逃不掉的痛苦经历。
最近,久负盛名的《Nature》期刊宣布一项重大举措,将公开所有已发表论文的审稿意见。此前,学术界的惯例是审稿意见不公开,一般只有编辑能够看到审稿意见,这一举措堪称对当前盛行的同行评审制度的一次小小颠覆。
其实公开审稿意见并不是石破天惊的第一次,此前《Nature》旗下的子刊就曾经提供过公开审稿意见的选项,只不过那时公开的决定权在于作者,作者可以选择公开或者继续保密。
而此次举措则将公开审稿意见设为默认选项,作者和审稿人都无权拒绝。那么这项“强制性”举措会给学术界带来哪些影响呢?
对期刊本身的影响
《Nature》期刊是全球顶级期刊,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公开审稿意见有助于科研诚信,同时提高学术透明度,所以这项举措客观上能进一步巩固《Nature》期刊本身的权威地位。
同时,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论文评审过程中的“思辨”碰撞,这会进一步加深读者对期刊的信赖。
然而,公开审稿意见的推行并不简单,诸多审稿人会因为无法适应评审意见公开而拒绝审稿,如何让他们接受是一大难题,幕后的编辑部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协调并说服审稿人接受这一决定。
如果短时间内拒绝审稿的人过多,期刊可能因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而被迫拒绝很多优秀的文章。
对于论文作者的影响
小e认为,对于论文作者来说,公开审稿意见这件事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公开审稿意见会让审稿人有所顾忌,不敢提太过于离谱的审稿意见。尽管审稿人的身份信息可能不会随着审稿意见的公开而公开,但细分领域的科研工作,全球范围内基本由少数几个团队在推进,熟悉这个领域的人通过审稿意见基本能够判断出提这个审稿意见的人大概是哪个组。
小e当初在投稿一篇论文的时候,我的博士生导师就从审稿意见的字里行间推断出其中一位审稿人,后面开会的时候碰到了,一问果然是他们。
其次,如果论文作者能够顺利应付刁钻刻薄的审稿意见,本身也是作者科研实力的一种体现,反而能够进一步得到多数读者的同情和青睐,对于学术名片的打造也是有益的。
然而,审稿意见的公开也会增加作者的负担。一方面,作者需要更谨慎地回复审稿意见,既不能一味的顺从审稿人,也不能一味坚持己见,这对回复的技巧性要求更高,因为这部分内容后面都是需要公开的;另外一方面,如果回复的内容太过于“稚嫩”“欠缺逻辑性的考虑”,反而会给作者带来不利的学术影响。
对于审稿人的影响
以前的审稿对于审稿人来说更多属于一种creditless的无偿劳动,哪怕再认真看、仔仔细细给出审稿意见,也不会把这篇论文的功劳归功于你。
但现在把审稿意见公开之后,审稿人的智力劳动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如果科研人选择公开自己审稿人身份,或许之后还可直接引用自己的审稿意见,那么严厉且深思熟虑的审稿意见,对于科研人学术影响力的加成效果也不亚于一篇学术论文。
但与此同时,审稿人撰写审稿意见也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肆无忌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在乎作者能不能做到;也不能随随便便翻一下论文草率写几条意见就提交,因为这部分内容大家以后都是看得到的。这对于审稿人无疑是额外的心理负担,需要他们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审阅论文。
此外,公开审稿意见可能还会导致审稿人不敢提太过批判性的意见,而选择更加柔和、普适的审稿意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学术的自由表达,甚至可能还会影响学术进步。
总结来说,公开审稿意见对于提升整体科研界的透明度是有帮助的,但短期内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怎么构建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公开模式,让各方都能接受是目前的一大难题。《Nature》这项举措或许能够起到领头羊作用,推动各大出版社慢慢接受这种新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