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之路如同在迷雾中跋涉,每一个弯道都可能藏着未知的挑战,而读博阶段更是充斥着高强度的压力与持续的自我怀疑。当实验数据屡屡碰壁、论文修改陷入循环、未来规划模糊不清时,心态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
最近看到有人在平台提问“做科研心态崩了该如何调节”,下面的回答干货满满,既戳中了科研人的痛点,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破局之道,为此小e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设立阶段性目标,避免过高期望
很多不负责任的导师时常会给手下的博士生“画饼”,比如多发一篇论文你就能留校任教,做横向项目是为了让你得到更快的成长,写完这个基金本子以后无论你去哪个岗位都受用终身。
Stop! 千万不要被导师画的大饼冲昏了头脑,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建议在读博之前就应该明确自己读博的目的是什么,要做到哪些产出,然后把目标和产出按照四年或者五年学制进行划分,每年按照预定计划稳步前进,这样就有了清晰的可执行的蓝图,拒绝导师画的无休止的大饼。
接受自己的平庸,正视自己
真正的天才,比如博士期间发十几篇顶刊,CNS期刊的常客,还没毕业就已经内定了某高校的教授岗位,这些人都是极少数,大部分博士生都是普通且平庸的正常人。
国内的媒体特别喜欢宣传年少有为,少年成才的传奇故事,比如95后985大学副院长,90后某县县长,天才少年谁谁谁等。读多了这些报道就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废物本废。其实不然,能读到博士已经是普通人中的佼佼者了,非要拿自己和天才去比,就好比拿98%和99.9%比,属于自讨无趣,实属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和未来,何必非要拿自己和别人比呢?
取悦自己,培养爱好
即便做到了上面两点,博士生涯中还是会遇到心态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门真正的爱好来放松自己。
小e在科研不顺的时候,就喜欢找一个周末一个人坐上高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没有任何目的的闲逛,想象如果自己生活在这里会是什么样,然后找一家不起眼的餐馆点当地最多人吃的食物,和一起吃饭的食客聊天,体验一下完全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然后就会感受到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回来之后就可以继续信心满满的继续科研了。
小e接触到的很多博士的放松方式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喜欢看电影,有些人喜欢运动,有些人喜欢逛博物馆,但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放下当下的烦恼,去做一件和科研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然后告诉自己,生活不止有科研,更有诗和远方。
寻求外部帮助
如果以上几点都不能帮助你调节崩溃的心态,那么就需要寻求外人帮忙了。你可以像前面提到的那样,预约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医生聊一聊。千万不要觉得心理咨询是什么耻辱,也不是心理有问题才需要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和吃饭睡觉喝水一样普通平常。
另外如果是课题问题,还可以和导师聊一聊,申请更换课题,变更研究方向。此外,最需要记住的一点,科研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活中有许多远比科研重要的多的东西,比如家里柯基的狗粮、楼下花坛的薰衣草、爸妈的笑容、夏至凉爽的冰镇西瓜…
这些东西才组成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