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部招生凉了吗?

7月30日中招录取结果出来以后这两天,有几个家长集中来找我咨询择校问题,亲家长A给我拿了一个小某书的截图,说vivi老师,你看这上面写的各国际部都没有招满啊,第一梯队才招了70%,其他二三梯队就更惨了,今年这国际部招生凉了吧。

我看了一眼截图,就是各国际部在中考前上岸的人数预估,结果帖子没有写统计的日期,家长们互相传来传去,就以为是中招后的招生人数了。

其实,我们也想知道今年家长们走国际路线的意愿和趋势,所以6月25日中考结束第一天大规模交表当天以及7月9日中考出分跑校上岸当天和7月10日国际部补录机构都做了全天的出分跑校直播,并且在25所公立国际部的门口都安排了领导和机构内部核心工作人员去数人头,再加上我们和各个国际部的密切沟通和数据核对,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今年除了部分非东西海朝的国际部确实因为地理位置不好没招满(去年也没招满),还有部分新开的国际部由于办学时间不够长没有招满(去年也没有招满),以及家长们口中所谓的个别三梯队国际部最低录取分数线偏低外,各个国际部都招的挺好的,一二三梯队国际部都有招超的情况。第一梯队和热门国际部招生总量和去年持平。

那家长可能有疑问了,我觉得今年各国际部降分了呀,感觉录取更容易了。所以我们为了给大家呈现一个客观的数据,特意整理了一份2024年和2025年各国际部在各区的招生人数、分数线、区排名、区排百分比对比的大表,家长们通过这个表可以清晰地看出近两年各国际部的招生情况变化,需要的家长可以添加下方老师领取(实体大表,免费邮寄到家)。

我仔细看了下大表数据,结论是东城区考人大附ICC变难了,首先从招生人数上看,从18人,减为12人,录取的区排要求从11.61%提高到10.99%。其次,一零一国际部在东城区的招生人数也从13人减到了11人。

我们再来看看海淀区,四中、师大附、三十五中、八十中、北中国际部都减少了在海淀区的招生人数,但是放宽了对区排的要求,翻译成老师话就是虽然最低区排要求放宽了,但是没什么用,因为招生人数变少,就意味着海淀跨西城和朝阳难度加大,由于名额有限,学校只能择优录取、先到先得。

在择优录取和先到先得这两个标准中,先到先得更重要,因为国际部每年都有中考前的提前批次录取,从初三上学期期末的零模开始,一直到一模后,二模后,中考后,出分后,这几个节点热门国际部都有不同批次的录取,对于想跨区的孩子来说,家长的信息优先性就至关重要了,因为如果国际部提前死签(不看中考分确定录取)某学生,即使后面来的孩子区排更高,成绩更好,但是因为国际部要信守承诺,所以“先到先得”优先于“择优录取”。

对于朝阳区来说,第一梯队四所实验(9)、四中(10)、十一(29)、人大附ICC(25)招生人数没有变化,一零一反而多了一个名额(12变13),八十中国际部也对朝阳本区招生友好(84变91)。师大二附(8变6)、八一(1变0)、汇文(7变4)都减少了在朝阳区的招生名额。

我们再来看看西城区,人大附ICC(8变12)和一零一(1变3)、汇文(3变4)、清华附广华(0变2)都扩大了西城的招生名额。八十中国际部(3变1)减少了西城的招生名额。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非东西海朝区的情况,十一国际部在通州区减少一个名额(2变1),在经开区增加一个名额(1变2),同时提高了对丰台区的招生要求(从166名提高到了区排78名),但是vivi老师也要温馨提醒一下,不是说区排达到了这个要求就一定能上十一国际部,因为招生数量有限,学校招生逻辑还是择优录取以及先到先得。人大附ICC在丰台增加一个名额(1变2),石景山减少一个名额(1变0),通州减少1名额(2变1),经开增加俩名额(0变2)。

一零一国际部石景山减少一名额(1变0)。四中国际部通州减少1名额(2变1)。非东西海朝的家长看到这寥寥无几的招生数据也不要绝望,因为咱们如果不在乎学籍,其实是可以放弃学籍考进目标国际部的,前提是咱们的托福/雅思成绩+区排+笔面试成绩不错,达到了学校的录取要求,但是本区这个名额已经被先到先得的孩子占了。咱们还可以和目标国际部商量是否可以放弃学籍入学,也就是不占这个中招的名额。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家长们的是,每年在各非东西海朝区的招生名额是动态浮动的,如果家长们能在提前批录取的时间比如零模后、一模后、机构展会等活动上频繁刷脸,让学校招生老师或者学校主任记住孩子的情况,并且主观感受到家长坚定考他们学校的信心,学校会为了咱们家孩子微调一下在各区的招生名额。

接着我再来说说今年家长们走国际路线我观察到的一些变化。

1.临时转轨国际路线的家长变多

今年一模后、二模后、以及中考后甚至中招录取结束后没有录到理想普高的家长都有很多临时转轨国际赛道的,由于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国际路线,所以导致我们在这几个节点接触到的小白家长特别多。

我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态,如果孩子上不了理想的普高,推测可能也不见得考上理想的985和211的大学,如果转轨国际赛道,即使是热门公立国际部的后20%的学生也能大概率考上QS世界排名前100的名校,这相当于弯道超车的规划捷径。

今年中考后就有个亲家长B咨询我是选择一个新成立的公立国际部还是去一个普通的普高,边在普高读书边在机构学雅思,同时准备出国赛道。我一直觉得双线作战更适合时间管理能力强的孩子,如果家长和孩子都能接受出国,心态上也准备好了,高中尽量选国际部或国际学校。

我们再转到招生官视角来看同一件事,第一梯队国际部特别害怕招临时转轨国际赛道的,因为本质上说第一梯队比拼的是美国前30,英国G5,港前三等的录取率,而这么亮眼的申请结果是家、校、校外机构三方合力共同达成的,对于很多小白家长来说,如果还按照初中校内的逻辑来理解出国路线的规划对第一梯队国际部来说就非常痛苦,给后续的家校沟通造成了很多麻烦。

对于后起之秀的新兴公立国际部就不一样了,首先由于办学时长和地理位置等劣势,学校老师特别能共情临时转轨国际赛道的家长,让家长们得到了满满的情绪价值和面谈体验。

而且由于学校新成立,非常注重前两届在读学生的口碑,所以反而选择新兴公立国际部的家长们满意度很高,学校主任+升学指导+班主任三方和家长多轮次定期沟通,一路保驾护航新转入国际赛道的家庭。

2.选择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其他欧亚留学目的地的家长变多

从去年10月份我们刚开始做新一年的择校开始,一直到7月中考结束,中国香港地区都是全年咨询热度最高的目的地。家长们最常问的就是哪所国际部申港结果最好,结论就是十一和人大附ICC,明天直播我会给家长们讲详细的数据

。其次家长们还会问AP/AL/IB/DSE选哪个课程体系最有优势,其实我问了十一、人大附、师大二附、潞河等考上港大的学生情况,结论就是无论哪个课程体系,孩子成绩都要特别好,GPA都在前10%-15%居多,其他的竞赛、科研、标化成绩等都非常优秀。能考上港大的孩子,基本也能上美国TOP20了,甚至有的孩子拿到了港大+剑桥的双录取,或者港大+新加坡南洋理工的双录取。

最近港府重新定义本地生资格的新闻相信家长们也看了,其实不影响选国际课程体系的这些不在港就读的孩子们,本质上还是要成绩,因为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是偏“分控”的学校。

再说说欧亚,我在今年中考后的一个面试班的课上,问了下同学们的留学目的地,问完大家都笑了,班里其中五个同学的留学目的地分别是德国、荷兰、意大利、瑞士、法国,我当时开玩笑说咱们这是要组团来个欧洲游啊。另外还有个同学打算去日本和新西兰留学,这也是今年很多家庭多元路线规划的特点。针对这些目的地的规划,我们有不少做过的讲座,需要的家长可以添加小圆老师领取。

3.转学路径规划的孩子变多

有一类家长是外地非京籍或者本地非京籍或者非东西海朝区的家长,先通过初二考1+3项目进入热门国际部实现跨区,然后在初升高环节跳到第一梯队国际部。还有一类家长是由于孩子托福/雅思分数不够,或数学成绩/面试成绩等不够理想没有考上理想国际部的1+3,先选择在第二目标校1+3就读半年,转而考第一目标校的0.5项目,初升高再考入第一梯队国际部。

还有一类孩子是在某国际部就读高一,在高一下学期或者中考前的提前批通过了目标国际部的笔面试,转入后可以跟随国际部高二就读,或重读一年高一的国际部。另外一类孩子就是普高高一在读,想转轨国际部,也是有公立国际部可以接收的。

我今年还有个亲家长C,她两个孩子是在国外初中和小学就读,想在北京找个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校,而又想选生源好、性价比高的公立国际部,但是又不擅长公立国际部必修的史地政等学考科目,我给她的建议是要不就校外把这些学考科目提前补一补(这也是十一国际部老师给的建议),要不就干脆选一个顶尖私立国际学校避开这些科目的学习。

4.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关注度增加

比如十一国际部的1+3项目,北中的6升7外籍人员子女项目等,在这里也不得不感叹今年孩子两级分化还挺明显的,尤其是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初二孩子简历的时候,目标十一1+3的孩子60%以上都是有托福100+分数的,甚至不少孩子有托福110+的分数,同时被录取的孩子数学成绩也很突出,软性实力上很多孩子有竞赛和科研成绩、或者夏校、在海外就读的经历等。如果要了解具体的考情,可以扫码关注8月6日晚我的直播。

5.深度挖掘学校合作方特色

今年像北大附道尔顿的日本早稻田合作方向、三十五中国际部的德国方向、八一国际部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绿色直通车以及和爱丁堡大学的合作、交大附国际部的加方课程等都成为了家长在择校时的终极考量因素。

6.鸡头凤尾的选择

往年家长们对比第一梯队的优缺点热度高居不下,今年多了一个热门国际部的实验班和其他国际部的普通班对比,比如师大附的荣誉计划、北中的英才班、首师附的成达创新计划、北大附道尔顿的领航计划、八一的英才班,师大二附的明远计划,二中的Honor class,汇文的先锋班等。我一直是坚定的鸡头理论支持者,除非考虑到第一梯队国际部未来能给你带来的申请上的加持以及未来的校友圈层,否则我个人更倾向于鸡头的选择。

7.国际部面试成绩占比提升

今年中考科目和总分改革,很多国际部的招生老师都表示,怕中考分数没有足够的区分度,所以格外注重面试,四中国际部明确说如果笔试没过,还可以再给一次考试机会,如果面试没过,建议再看看其他的国际部。

同时二中国际部也特意强调了他们非常注重中外教老师的打分,今年面试成绩在最后的录取中至关重要。而人大附ICC历年来中考出分后的考试只有英文面试,所以口语好,爱表达,或者提前在面试课上有所准备的同学都有很大的优势。

今年不得不提的是在面试中对出国路线的坚定以及学校是否是你的第一目标校这种问题也非常重要,有的孩子就因为这个问题犹豫了,即使家长后期再补救,都没有得到提前批录取。关于各国际部的笔面试备考机构也做了福利课程,需要的家长可以私信小小圆老师哦。如需个性化择校建议,也欢迎扫码添加小圆老师,获得一对一答疑支持。

最后,vivi老师想说,在择校这条路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学校,正如世间没有无缺的选择。真正的智慧,在于父母以包容之心接纳学校的棱角,更在于家校如榫卯相契,以合力填补那些不完美的缝隙。

就像古人说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学校的特质与家庭的期许或许各有侧重,但当双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学校提供成长的土壤,家庭浇灌理解的养分,便能让每个孩子在差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节奏。择校的终点,从来不是选一所“完美校”,而是家校携手,把“适合”打磨成照亮前路的光。

另外,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母或许都曾误以为“施压”是托举的力量,却忘了过度的紧绷会像无形的枷锁,困住孩子前额叶的生长——那是理性的土壤,是自律的根基,是让孩子在人生岔路口能清醒选择的力量源泉。当压力如乌云压顶,孩子的世界里只剩下机械的“完成”,而非主动的“探索”,看似忙碌的身影里,藏着的是逐渐麻木的心灵。

其实,真正的托举,从来不是把压力转嫁给孩子,而是父母先接住生活的重量。就像老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份“计”里,藏着克制的智慧:把对未来的焦虑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把对结果的执念变成陪伴孩子试错的耐心。当父母愿意把压力留给自己,孩子才能在松弛的土壤里,长出理性思考的枝芽,生出自我决断的勇气,最终成为既能扛住风雨,也能享受阳光的模样。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MC8数学竞赛备考避坑指南:选AMC8数学竞赛课程的4个关键原则!

下一篇

韩国留学专升本申请流程及注意事项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