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总有一些同学的朋友圈被“我终于博士毕业了”刷屏。而另一端,也总有声音在问:“现在还有人真去读PhD啊?出来能干嘛?”
博士学位,一度是知识分子的象征,是精英身份的代名词。但在这个文凭贬值、学术岗位紧缩、博士延期与掉队频发的年代,它在很多人眼中,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代号。
那么,现实究竟如何?博士毕业后真有那么惨吗?
一份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统计局(SIES)于2025年7月发布的官方调查,给出了一份出人意料的答卷。
三年之后,博士去哪儿了?
这份名为《2020年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三年跟踪》的报告,全面分析了2020年在法国完成博士论文的1.1万名毕业生的就业轨迹。
调查显示,截至2023年底:
94% 的博士已经实现就业
其中76% 是稳定合同(CDI或长期CDD)
95% 是全职岗位
更重要的是,88.4% 的博士在岗位上具有“cadre”(管理人员/高级专技)身份
简单地说,这届博士并没有“流落街头”,反而大多数都在一个体面、稳定的轨道上继续向前。
而对比他们在2021年(也就是毕业一年后)的数据,稳定就业率从49%飙升至76%,增长了整整27个百分点,说明博士的职业节奏本就是“起步慢,但回报稳”。
科研依然是主阵地,但博士不再“只会搞研究”
这份报告也揭示了博士职业方向的多样性。虽然我们常说“博士=科研”,但现实是:
74% 的博士目前仍从事科研工作
其中47.8% 在高校或公共研究机构
26.2% 进入私营部门研发岗位
尤其是在工程、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硬核学科”中,博士几乎平分秋色地流向学术界与企业界。
例如:
专业领域 | 私营研发占比 |
---|---|
数学与计算机 | 38.1% |
工程科学 | 40.5% |
自然科学 | 30.7% |
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 <10% |
此外,仍有 25.9% 的博士进入非科研岗位,如:
高校/中学教学(但非研究职位)
国家科研以外的公共管理、政策咨询
创业、创新岗位
企业内知识产权管理、市场战略岗位等
这说明,博士作为一个“训练高阶思维”的过程,其就业半径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广。
性别差异并未消失,女性博士仍处于“隐性劣势”
尽管法国高校在博士阶段已实现性别接近(2020年毕业博士中57%为男性,43%为女性),但就业数据仍显示出结构性差异:
指标 | 男性博士 | 女性博士 |
---|---|---|
稳定就业率(三年后) | 78.2% | 73.9% |
私营R&D就业率 | 29.7% | 21.4% |
公共非学术岗位就业率 | 9.6% | 15.4% |
获得“cadre”职位比例 | 94.4% | 93.4% |
特别是在私营研发企业中,女性博士的进入比例显著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法国企业仍存在对育龄女性在合同签署、晋升考核时的隐性偏见有关。
换言之,博士并不自动带来性别平等。
外国博士能留下来吗?能,但难度不小
2020年博士毕业生中,43% 是非法国籍的国际生,这一比例在STEM领域更高,部分实验室国际生占比甚至超过60%。
三年之后的数据显示:
57% 的外国博士选择留在法国工作
其中大多数进入企业研发部门或高校
但相比法国本国博士,他们面临明显的结构性挑战:
指标 | 法国籍博士 | 外国籍博士 |
---|---|---|
总体就业率 | 95.1% | 91.5% |
稳定就业率 | 83.7% | 79.6% |
在公共研究机构就业比例 | 69.4% | 53.2% |
在私企就业比例 | 40% | 54.2% |
为什么外国博士更偏向私企?一方面因为私企相对更重能力、弱化身份壁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国公职系统对非欧盟国籍的进入门槛依然很高(比如许多公职科研岗位要求法国或欧盟国籍)。
对中国博士生来说,这既意味着挑战,也意味着必须在读博前就考虑职业路径的适配性。
人文社科博士,真的是“最难转身”的那群人吗?
是的,而且官方数据印证了这一点。
在博士整体就业满意度为85%的背景下:
学科领域 | 博士满意度(三年后) |
---|---|
数理与工程 | 88.1% |
生命科学 | 85.3% |
社会科学 | 81.3% |
人文与哲学 | 79.5% |
除了岗位少、薪酬低、人文学术体系自身的“过剩危机”之外,还有另一个困境在于:学术热情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你可能拥有顶尖的学术训练、深厚的理论积累,但除非能留下科研岗位,否则“匹配岗位”十分有限。
因此,在法国,人文社科博士往往被称为“最难转身的一群人”。
对中国学生而言,法国博士值得一读吗?
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这可能才是最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用下表来总结:
目标/状况 | 建议 |
---|---|
想进入法国或欧洲高校/科研系统 | 适合,尤其是理工科方向,有明确科研目标 |
想读博但希望回国高校任教 | 谨慎,需提前评估国内“海归博士”的认可度及对口岗位情况 |
想短期就业/快速回本/做职场跳板 | 不建议,除非目标明确(如科研型企业、知识密集型咨询) |
想以博士为“身份通道”(留法等) | 需深思,博士读几年,换来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出路 |
语言能力中等/未具备写作与沟通能力 | 建议先提升法语或英语学术能力再考虑申请 |
此外,博士申请与工程师/高商不同,并不通过统一平台,而是需要:
主动联系导师
撰写研究计划
争取项目/课题资金
签署研究合同(Contrat Doctoral 或 CIFRE)
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筛选机制”。
结语:博士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起点
法国博士就业数据,比多数人想象得更乐观。但它并不是一张通行全场的“王牌”,尤其对中国学生来说,它更像是一张“需要定向使用”的功能卡”。
它能为你打开科研之门,也可能让你在陌生系统中苦寻出口。它代表着专业的顶点,也可能意味着“高位低就”的落差。
但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目标,理解法国体制,愿意耕耘三五年,法国博士确实能带你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看来,读博士其实也没那么“悲情”——反而还挺不错的。
那问题来了:在法国,想读一个博士,到底有多难?尤其是作为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