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罕布什尔州的White Mountain School到亚利桑那州的The Orme School,再到马里兰州的Sandy Spring Friends School,2024至2025年,美国多所历史悠久的寄宿/走读高中相继宣布关闭或停办,这些曾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校,接连陷入困境,而这场风暴的速度与范围,已不容小觑。
而在纽约的长岛富人区、拥有逾130年历史的Lawrence Woodmere Academy(LWA)学校,也未能幸免。
上个月中旬,LWA的董事会突然宣布:2025-2026学年将暂停运营。这意味着,一所曾以小班制、100%大学升学率、精英人文传统自豪的百年私校,将在下一个秋季学期归于沉寂。
背后原因,不是教学质量,也不是学生违规,而是我们在这一波倒闭潮中反复听到的原因:“收不抵支”。
Lawrence Woodmere Academy是由1891年建立的劳伦斯日校Lawrence Country Day和1912年建立的伍德米尔学院Woodmere Academy两所学校合并而成,已有超百年历史。
学校历史悠久,位于纽约长岛的Nassau县,也是长岛最富有的地方。学校提倡精英小班教学,师生比仅为1:5,毕业率100%。有不少中国学生曾就读于此。
图源:FindingSchool
一所学校倒下后,是一类学校的警钟
LWA的暂停运营是长期多重压力积聚下的必然结果。在表面“资金短缺”背后,实则隐含着一整套系统性的结构问题——从过小的办学规模、单一的收入结构,到品牌信任受损,再到临近学年的应急失败。
它不仅反映出一所学校的脆弱,更折射出许多中小型私校在当前环境下共同面临的困境。每一项看似独立的问题,其实彼此交织,最终汇聚成了压垮这所百年老校的最后一根稻草。
规模偏小,收入基础先天不足
LWA的在校学生规模长期维持在120人左右(根据不同年份略有出入),但基本都在百人出头。这在美高体系中属于极小规模的寄宿/走读混合学校。虽然学校以“小班教学、高师生比、100%大学升学率”为亮点进行宣传,但这类“精品小校”在全美范围内并不稀缺,因此它的优势并不够独特到吸引众多家庭青睐。
在运营层面,生源规模直接决定了学费收入的天花板。即便学生人数满员,LWA的总收入也远无法与动辄数百、上千学生规模的中大型私校相比。
根据非盈利机构公开数据,LWA年度营收约 680万美元,资产约270万美元,支出约为 943万美元,净资产为‑590万,显示长期经营严重超支。
收入结构单一,风险抵御能力弱
像LWA这样的小型私立学校,运营收入主要依赖学费,这种收入结构在经济形势良好、生源稳定的年份可以维持运营,但一旦遭遇招生下滑或突发支出,整个财务体系就会迅速失衡。
而从公开信息来看,LWA也缺乏稳定的捐赠基金支持,不像大型私立美高那样拥有足够的社会和校友捐赠,这使得其面对资金风险时几乎毫无周转空间。当招生出现波动或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时,小型私校便更容易“先扛不住”。
小型私校的“信任崩塌”效应
对于像LWA这样的小型私立学校而言,招生很依赖社区口碑与家长的长期信任。然而一旦财务压力等因素引发家长不安,哪怕是老师围的负面消息扩散,也足以打击招生信心,形成“信任坍塌”。尤其是在招生市场竞争激烈的纽约大区,家长的选择面本来就极广,一旦品牌信任出现裂痕,后续招生将雪上加霜。
更棘手的是,这类学校往往缺乏应对危机的机制,LWA的停运就是一个典型的“信任危机+现金断流”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校方确认停办前两周,社交媒体上已有大量传言,由于缺乏专业的危机公关,校方未能及时澄清,反而使“最后一波”潜在生源加速流失。结果便是:学校在短时间内“由虚转实”地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
中国家庭怎么避开美高“择校陷阱”?
像LWA这样的小型私立高中,是不少中国家庭“曲线留学”的重要跳板。一方面,这些学校往往签证出签率高、录取门槛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落地美国”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它们也常被视为“过渡平台”,家长计划先读一学期或一年,之后通过转学进入更理想的学校。
但问题在于——当学校突然陷入运营危机甚至面临关闭,很多学生极易陷入被动。因此,我们建议所有计划赴美读高中的家庭,不应只关注“是否录取”“签证是否好出”这些短期因素,而应在初期择校时就建立系统性判断机制。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中国家庭重视:
看清学校本身的“基本面”:学生规模、财务状况、在校生结构
一所学校的稳定性,首先要看它的“基本盘”。像LWA这样在校生仅一百多人、国际生比例极高的学校,一旦遇到招生下滑或财政管理不善,便容易陷入生存危机。家长在调研时,不妨重点关注:
- 学校官网或Niche上的在校生人数、以及近年是否明显下降
- 学生结构是否过度依赖国际生源
- 是否有校友捐赠基金或其他非学费收入
- 学校是否有独立审计报告、捐赠基金规模等公开信息
注意,一般私立寄宿制美高的国际生占比通常在15%-30%(如PEA约15%),既能保证多元化,又不会因政策变动(如签证限制)导致招生崩盘;如果国际生占比>40%(如某些小型寄宿学校依赖中国学生维持运营),那么一旦国际招生受影响,学校的财政将立刻受到明显影响(学校近年大幅扩招国际生,可能是财务吃紧的信号)。
评估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学术深度,而非只看“录取结果”或“标签”
许多小型私校在宣传时会着重强调“100%大学升学率”或“升入名校”,但这些信息常常缺乏透明度。在选择学校时,家长应更多关注:
- 学校的课程体系是否适合学生
- 学生能否长期在校内完成学术深造
- 师资背景是否稳定、在某些领域(如STEM、人文学科)是否有特色课程或项目
- 毕业生完整去向:是否只是个别学生升入名校,而大多数学生选择社区大学或保底校
考察学校的管理机制,重视“背后的力量”
LWA的暂停运营也暴露出一个重要盲点:很多小型私校缺乏专业的管理机制和应急方案。一旦危机来临,学校自身能力不足,沟通机制混乱,极易造成家长信息滞后、应对受限。择校时,家长可以重点留意:
- 校长与董事会的背景是否公开透明,有无教育行业经验
- 家长与学校之间是否有沟通渠道,例如定期发布财务、招生、课程更新的Newsletter
- 是否有第三方资质认证(如NAIS、NEASC等)或隶属于大型教育集团
很多中小型私校虽然表面上设施不错,但背后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外部监督,一旦资金链紧张或决策失误,学校运作将陷入瘫痪;而一些有良好治理机制的学校,即便遇到经济波动,也能通过“预警机制+校友捐赠”等渡过难关。
“聪明的择校”不是找最贵的学校,而是找能稳定运营、拥有抗风险能力的学校。尽管我们尚学机构不提供美高择校与申请服务,我们也希望每一位成功入读的同学,都能顺利融入并享受在美高的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