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修订资助专上课程学额与资助申请资格。
要求持受养人签证或进入许可专才的子女,须至少居港两年,才符合资格在入读资助专上学额时缴付获资助学费。
这一新政策在引发各方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疑问和待解决的问题。
连锁反应
新规要求受养人需满足居港两年等条件,才能申请入读资助大专院校学额。
这一政策改变了许多专才家庭的教育规划,许多原本计划来港的专才家长因孩子难以在本地中学插班而动摇。
大部分中学不接受中五至中六插班申请,让这些家长陷入两难,一方面希望享受香港的教育资源和政策福利,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的教育衔接问题。
部分家长甚至表示,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他们可能会放弃来港计划。
这意味着许多潜在优质人才流入香港的进程可能会因此受阻,对香港吸引和留住高端专业人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政策实施的配套困境
新政策虽旨在杜绝 “考试移民” 现象,但专才计划的核心是吸引人才来港定居。
立法会教育界议员朱国强指出,政策修订时需完善配套措施。
目前,学校接收插班生存在实际困难,许多中学因教学安排、资源限制等无法接收中高年级插班生。
同时,专才子女由于教育背景差异,难以完成香港学校的校本评核,导致学校在评估和接收这些学生时存在障碍。
此外,缺乏统一的升学资讯平台,专才家长难以全面了解香港学校的招生信息、课程设置等,增加了为子女选择合适学校的难度。
破局之道
面对专才子女 “叩门潮”,香港需要积极应对。政府可设立专项机制,允许有空置课室的中学在高中加班,增加学额专门用于接收专才计划受养人及新来港学童。
在评核方面,政府应与考试及评核局协商,为插班的专才子女制定过渡期评核方案,如暂时免交校本评核,以公开试成绩为准。
同时,优化新来港学童适应启动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香港教育体系。
学校也应调整招生政策,为专才子女提供更多插班机会,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对不同教育背景学生的教学支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