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为同学们找到了主题一至三的参考资料,辅助大家寻找灵感,动笔、打磨自己的演讲稿。今天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主题四至六的干货都有些什么!
主题四:教育与学习
Education and Learning
How can schools better prepare students for jobs that don’t exist yet?
学校应如何培养学生胜任那些尚未出现的职业?
思路启发:
分析“未来职业”的特征:人工智能、绿色科技、虚拟现实、数据伦理等。
学校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
反思课程设置是否跟得上时代,例如是否提供项目制学习、跨学科课程或编程教学。
阅读资料:
1
“Learning Compass 2030”学习框架,指出当代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注重批判性思维、协作力和数字素养,以应对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与职业挑战。
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ns/jobs-of-tomorrow-mapping-opportunity-in-the-new-economy/
2
联合国经合组织提出“Learning Compass 2030”框架,强调未来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协作力、数字素养和价值观,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挑战。
https://www.oecd.org/content/dam/oecd/en/publications/reports/2018/06/the-future-of-education-and-skills_5424dd26/54ac7020-en.pdf
Does learning multiple languages make people think differently?
学习多种语言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差异吗?
思路启发:
比较说不同语言的人在描述颜色、时间或空间顺序方面的差异。
研究双语者是否在情绪调节、文化理解上更具优势。
探讨语言与身份、文化归属感之间的关系。
阅读资料:
1
研究不同语言的结构(如时间、空间、性别词语等)是否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与分类,探索语言是否可以以微妙但深远的方式塑造思维与认知。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language-shapes-thought/
2
双语环境如何塑造大脑?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295724/
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会影响思维方式,即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可能因语法、词汇差异而在认知世界时习惯不同角度。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psychology/sapir-whorf-hypothesis
主题五:商业与经济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ould people who create handmade products be paid more than those who produce items by machines?
相比机器生产的物品,手工艺品的创作者是否应当获得更高的报酬?
思路启发:
分析手工艺的文化价值、独特性与可持续性(如slow fashion)。
探讨人工 vs. 自动化生产的成本差异、定价逻辑与消费者偏好。
引入“公平贸易”理念,思考如何在经济效率与公平报酬间取得平衡。
阅读资料:
1
“体验经济”理论认为当今消费者更重视记忆和情感的沉浸式体验,商品与服务的价值已向“体验”和“转型”(personal transformation)演进,并非仅靠物质本身能创造深远经济价值。
https://hbr.org/1998/07/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
2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关于创意经济的报告
https://unctad.org/system/files/official-document/ditctsce2024d2_en.pdf
3
公平贸易的核心原则介绍
https://pageoneformula.com/fair-trade-principles-understanding-ethical-consumerism/
Should students be taught how to manage money at school?
学校是否应教授学生如何管理金钱?
思路启发:
分析青少年财务困惑(如信用卡、储蓄、消费陷阱)。
探讨理财知识是否应纳入必修课程,例如通过模拟银行或预算游戏。
思考“理财”是否只是技术问题,还是也是价值观教育(如消费观念、金钱与幸福的关系)。
阅读资料:
1
PISA 2022评估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金融素养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等领域的评估框架
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pisa-2022-assessment-and-analytical-framework_dfe0bf9c-en/full-report.html
2
这份研究强调,金融知识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个人的经济决策和福利水平;然而,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金融知识缺乏的现象,尤其在低收入群体中更为严重,亟需通过教育政策提升全民的金融素养。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450829/
主题六:文化与艺术
Culture and the Arts
How can films or TV shows influenc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a culture?
电影或电视剧如何影响人们对一种文化的理解?
思路启发:
分析影视作品是否强化了刻板印象,或帮助打破偏见。
探讨文化“输出”与“误读”的双重可能性。
可结合自己看过的电影,举例说明自己对某种文化的新理解或困惑。
阅读资料:
1
“表征”是文化成员通过语言等符号系统构建和传递意义的过程,强调意义并非固定的,而是在特定语境中通过符号的使用而产生和交换的。
https://ayomenulisfisip.wordpress.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hall-1997-representation.pdf
2
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与世界贸易组织(WTO)之间的法律冲突,分析了两者在文化商品贸易中的立场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国际法协调文化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关系。
https://www.worldtradelaw.net/document.php?id=articles/voonunesco.pdf&mode=download
3
探讨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工具,分析了其在全球传播自由、国家主义、性别、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了电影在塑造全球文化认同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https://www.ijert.org/research/the-promotion-of-american-culture-through-hollywood-movies-to-the-world-IJERTV1IS4194.pdf
Can digital art have the same cultural value as traditional art forms?
数字艺术能否具有与传统艺术形式同等的文化价值?
思路启发:
比较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的“唯一性”、“可触感”和“收藏性”。
思考NFT等新型艺术形式如何打破原有艺术行业结构。
探讨数字艺术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创作,是否更民主化?或更容易被忽视?
阅读资料:
1
Benjamin 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作品的“光环”(独特性)消失,艺术从“礼仪性”转向“展览性”,这为艺术的政治化和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https://web.mit.edu/allanmc/www/benjamin.pdf
2
探讨在法国上法兰西大区,传统艺术机构在展示和收藏新媒体艺术方面存在的数字鸿沟,分析了如 Le Fresnoy –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 等专业机构的策展策略,以及其他机构在面对技术驱动作品时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https://www.peren-revues.fr/demeter/44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7976-2
3
探讨英国及全球数字艺术的传播方式、接受度、文化政策对其发展的影响。
https://www.britishcouncil.org/sites/default/files/digital_cultural_heritage_report.pdf
无论你选了哪个题目,关键在于:找到让你眼睛一亮的兴趣点,勇敢深入挖掘。你会发现,每一个真诚思考过的问题,都能写出让人动容、发人深省的演讲。
当然,仅靠热情还不够。
学会判断资料的“含金量”也同样重要:
这份资料是否来自权威机构或期刊?
是否具有最新的数据或实地研究?
是否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而非只是泛泛而谈?
若发现阅读资料稍显陈旧,不妨动用数据库、搜索工具、甚至AI助手,找到更贴近现实的新材料。
是时候动笔了!用资料打好根基,让逻辑与情感交织成有说服力的演讲——从一个小切口出发,让你的声音真正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