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7月31日宣布,2028/29 学年起,人才计划下的受养人需居港两年,才能以本地生身份入读本港大学。
这一新政刺激下,高年级插班竟成了热门。
然而背后却暗流涌动,诸多问题亟待关注。
香港学校借壳招生
深圳摘星教育在内地社交平台招生,宣传与香港崇正中学合办DSE课程,声称崇正中学提供学籍、校园场地及硬件设施,“摘星” 负责全科教学及升学辅导。
然而,崇正中学校长董福却称 “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校监黄华安也表示崇正中学没与摘星合办课程,学校多年前已停收生,与崇正中学办学团体 “崇正总会” 也 “无关联”。
港媒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崇正中学大门紧闭,附近居民表示多年没有学生,官网几年未更新,招生电话成空号,学费还和宣传的有五倍差额。
图源:文汇报,侵删
这起 “借壳” 招生事件,让家长们的香港升学梦蒙上阴影。
合作办学模式再现
无独有偶,香港一诺中学与深圳某国际教育合作,招收内地学生。
学生中三、中四和中五大多时间在深圳上课,仅两周到一诺中学集中学习,中六才留在一诺中学。
该项目收费不菲,每年18.8万元。
但一诺中学九龙塘校址已 “人去楼空”,拥有者 “立德书院有限公司” 贴出告示与一诺中学划清界限。
图源:网络,侵删
一诺中学的facebook专页关闭,官网没校舍地址,仅招生网页显示学费。
这种合作模式,看似为学生提供便利,实则存在诸多风险,如学校办学资质、教学质量、学籍管理等都存疑,学生和家长权益难以保障,高昂费用更是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规避政策风险引关注
香港某学校与内地知名大型培训机构合作推出一个计划。
该计划标榜以 “学校考生” 身份在港就读 “两年制文凭试理科寄宿全年班课程”,规避自修生政策风险,让港籍生享受本地生升学优势。
这一合作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政策要求,但也反映出部分学校和机构为满足家长需求,不断在政策边缘试探,其长期稳定性和合规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面对香港教育市场的种种乱象,家长在择校时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