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下导师最“受不了”的几种研究生人设

在咱们研究生的世界里,导师的态度,几乎就是我们个人情绪的“晴雨表”。导师一个肯定的眼神,能让我们开心一整天;而导师的沉默,则足以让我们辗转反侧,脑补出一整部“我是不是要完蛋了”的年度大戏。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种感觉:“我好像没做错什么,但导师最近对我越来越冷淡了,不回信,也不主动找我了。”

这时候,你可能就要悄悄自查一下了。因为,导师作为一种“身经百战”的生物,他们通常不会因为你某个知识点没掌握、某个软件不会用而真的对你失望。但,有一些行为模式,真的会慢慢耗尽他们的耐心和指导欲,让他们觉得“心累,带不动”。

今天,老师就来悄悄给你们“泄个密”,盘点一下导师最“受不了”的几种研究生人设。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力求成为一个“沟通顺畅、合作愉快”的好学生。

1.“人间蒸发型”选手

2.“等靠要”思想的“伸手党”

3.“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4.“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第一类:“人间蒸发型”选手

“最近没啥进展,不好意思去见导师。等我做出点东西,再给他一个惊喜吧!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学生视角】

“学生A已经三个礼拜没主动联系我了。邮件不回,微信不响。他到底是卡住了?还是病了?或者干脆就放弃了?我完全不知道他的状态,想帮都无从下手。我的项目进度还指望着他呢,这要是到了截止日期突然说做不出来,我怎么办?”【导师视角】

这是导师最深恶痛绝的一种类型,没有之一。记住,导师最怕的,不是你“没进展”,而是你“没消息”。

学术研究,遇到困难、卡住不动是家常便饭。但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必须学会主动沟通。当你消失时,导师无法判断情况,他会觉得你缺乏责任感、不尊重他,也无法把控整个项目的风险。这种“失联”带来的不确定性,比你直接告诉他“老师,我卡住了”要可怕一百倍。

请养成定期汇报的习惯,哪怕只是短短几句话。即使没有进展,也要汇报你为了解决问题所做的尝试。“老师,我这周尝试了三种方法,但都没成功,我还在查资料。” 这句话,至少传递了两个信息:1. 我在努力工作。2. 我需要帮助。

第二类:“等靠要”思想的“伸手党”

“遇到问题,当然是找老师啊,他是导师嘛!”、“老师,这个数据在哪能找到?”、“老师,我下一步该干嘛?”【学生视角】

“他把我当成谷歌还是百度了?我布置的任务,他连最基本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查找都没做,就直接把问题抛回给我。我教的是研究生,不是小学生。我希望培养的是一个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不是一个只会按指令操作的机器人。”【导师视角】

导师最希望看到的,是你带着解决方案去提问。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训练你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能力。一个问题,你自己先尝试了多少种方法去解决?你查了多少资料?你思考过几种可能的路径?

如果你每次都把未经思考的原始问题直接抛给导师,他会觉得你毫无主动性,孺子不可教也。久而久之,他指导你的欲望也会大大降低。

把“老师,怎么办?”换成“老师,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自己的想法是A、B、C三种方案,但各自都有一些优缺点。想听听您的意见,看哪个更可行?”

第三类:“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我有很多宏大的想法!我最近又看了最新的顶刊,我觉得我们可以把A理论和B模型结合起来,做一个惊天动地的研究!”【学生视角】

“这孩子每次组会都夸夸其谈,想法一个接一个,听起来都挺厉害。但一问他具体执行,数据还没开始洗,代码一行都还没写。他是不是只是享受‘谈论学术’的快感,而从未想过要‘动手做学术’?”【导师视角】

“眼高手低”是这类学生的致命伤。在学术圈,一个再牛的idea,如果不能被执行、被验证、被写出来,那它就等于零。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更愿意投入在那些不仅有想法,更有超强执行力的学生身上。如果你长期只说不做,导师会慢慢将你归为“不靠谱”的行列,不再对你的“宏伟蓝图”抱有期待。

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把你的大想法,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步骤。下次见导师时,带上你的初步成果,哪怕它很粗糙。“老师,我上次说的那个想法,我先用一小部分数据试了一下,结果是这样的……”

第四类:“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导师今天又批评我的论文了,字字诛心。他是不是讨厌我?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太失败了。”【学生视角】

“我只是指出了他论文里几个明显的逻辑漏洞,他就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后面的话我都没法说了。学术批评本来就是我们这行的常态,心理这么脆弱,以后怎么面对审稿人更尖锐的意见?我以后指导他,是不是得先考虑他的情绪,而不是学术的严谨性?”【导师视角】

前几篇我们聊过,要学会“对事不对人”。一个无法接受批评的学生,是无法在学术上成长的。导师的职责,就是帮你发现问题并修正它。如果你把每一次学术探讨,都当成对你个人的否定,并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那导师就会陷入两难。为了照顾你的情绪,他可能就不再对你进行“真刀真枪”的指导了,而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平,对你的长远发展,其实是致命的。

被批评时,深呼吸。在心里默念:“他在说我的论文,不是在说我。” 然后,拿出笔记本,冷静地记下他提出的每一个修改意见。会后,真诚地感谢他的指导。

总结

导师们不指望你是个天才,但他们真心希望你是一个精神成熟、有责任感、有主动性的成年人。

说到底,他们最“受不了”的,不是你的“笨”,而是你的“懒”(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躲”(逃避沟通)和“脆”(心理上)。

避开这些大“雷区”,努力做一个主动沟通、积极思考、靠谱执行、皮实耐用的研究生。你会发现,你和导师的关系,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地顺畅、高效、且互相尊重的正向循环里。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从高中到大学过渡:如何为大学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下一篇

为什么你应该查看大学的顶级专业?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