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科就业这么差呢?
据各大招聘机构的海归就业报告所示,从2021年到2025年,留学生理科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但文科最高也只有2021年的52%,而且还在不断下跌。所以,如果说留学生的含金量在缩水,那拉低留学生就业率的主要还是文科生。而且,近几年文科专业的申请量也在下滑。
那么,为什么英美澳等国家,国际教育作为支柱产业,不但没有迎合市场,却还要大量开设文科专业,反而严格限制理工科留学生呢?
因为文科专业的好处,远超你的想象,文科通常不涉及实验室、精密设备的硬件投入,所以办学成本极低,人均教学成本仅为理工科的 1/5。而且文科专业学费还普遍高于理工科。如曼大商学院学费比工程学院高 18%,再看美国,2023 年国际学生人均年消费约 4.5 万美元,其中文科学生占比超 50%,每年为美国贡献超 2000 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所以对英美澳而言,招收文科留学生的赚钱效果显著,而且还不涉及 “技术外流”的 风险。其次,文科教育天然与社会制度、文化理念紧密相关。
所以,顺手还能再来一波价值观的渗透。比如2008年的成都高校泄密案,2013年的公务员泄密案,2024年的间谍案,嫌疑人都有留学经历。
反观理工科专业,英美澳等国认为,中国通过 “留学 -就业-技术回流”的路径 ,就能加速获取他们的核心技术。所以就想通过限制签证,来减少中国学生接触前沿技术的机会,进而延缓中国在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追赶速度。比如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在 200 多个理工科专业方向上,对中国学生的签证审查强度远超其他国家;英国 ATAS 审查制度将 144 个理工科专业纳入审查范围。
这一系列操作,总结下来就是 你发展,我买单。既想赚留学生的钱,又不想教你核心技术,既想通过文科教育巩固文化影响力,又想在科技领域保持对我们的压制,这算盘珠,都蹦到我们脸上了。都说科学无国界,怎么我们需要的学科,就都有国界了呢?
目前,中美博弈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在工业、军事上我们逐步形成优势。接下来的重点就是科技竞争,一旦成功,那登顶世界真的是指日可待。所以目前国家战略资源,高度向理工科倾斜。国家重点扶持"卡脖子"领域。
2023年数据显示,集成电路产业获得超3000亿投资,而国家社科基金预算仅60亿,差距达50倍。这种战略选择导致从科研经费到就业岗位全面向理工科倾斜,文科机会被压缩,所以就算你是国外顶尖文科生回国,就业也困难重重。过去,留学红利显著,学历至上的时代里,只要能进名校,哪怕水专业,也在所不惜。但如今,留学选择必须紧扣国家发展大势。
这种局面也并非中国历史首次。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大批学子赴苏联学习原子能等理工科,为"两弹一星"伟业奠定基础。高考恢复后,文职需求促使文科复兴。之后改革开放掀起留学潮,文科更是快速增长。
加入WTO催生外贸英语,互联网兴起带动计算机专业,如今半导体、人工智能成为重点,理工科才会再获重视。我们可以看出,文理科的此消彼长,核心始终是顺应国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