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导师来说,每一个招生名额都异常珍贵。尤其是在博士招生名额稀缺的今天,即使对工作多年的教师而言,招生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更何况是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上升期,需要人手来干活。
然而,从学生端来看,想要获得一个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offer谈何容易?父母、硕导都纷纷发力,希望通过自己的资源,为孩子寻求一个不错的出路。
因此,这就衍生出现如今博士招生的一个常见问题,博导如何对待“关系户”学生?尤其对于刚入职不久的年轻博导而言,第一个博士生真的要收关系户吗?
图源:知乎
01、申博关系户,情况大有不同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圈子,圈子外的人想要进来就需要圈内人的引荐。对于申博来说更是如此。学术圈本身不大,如果考虑到科研方向的问题,可能国内做得不错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因此,遇到“关系户”的现象非常常见。但关系户与关系户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第一类是自身实力很硬的关系户。在这种情况下,对方的推荐只是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这个学生,而非是学生实力不够硬塞进导师手里的。这种情况是年轻导师们最愿意看到的情况,因为处于事业上升期的TA们正需要学生来帮助自己干活,学生也恰好需要一个博士学位,此时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是互联的。
图源:知乎
第二类关系户虽然自身实力偏弱,但是自带资源。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有些学生可能自身不强,但推荐人非常有实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接收了该学生,对方也欠了自己人情,日后办事也方便开口说话,办成事情的概率也会更大。
图源:知乎
第三类关系户也是大家最不想见到的,既没实力也没资源。来读书单纯为了混个文凭,可能自己还无法毕业,但碍于面子博导也不好卡毕业,所以这种关系户进组后时时刻刻都会是麻烦,让导师非常头疼。
图源:知乎
02、听听不同年龄段的导师们怎么说…
:985教授,55岁左右
A博导
“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年轻老师而言并不常见,但对于一些老教授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身边人到我这里推荐学生,大家的普遍心理是老教师在单位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即使塞进来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也基本能确保其顺利毕业,拿到文凭。
我自己和身边几个快退休的老同事基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的应对策略是进行多轮面试,并且让推荐人陪同参加,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推荐人清楚被推荐人的水平,最后拒绝也有充分的理由。如果时间紧张或条件不允许,我也会提前和学生通过线上的方式简单聊天,判断对方的科研能力后再做决定。”
:211教授,40岁左右
B博导
“关系户真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完全来‘白嫖’资源的关系户。我身边有几个例子,我个人感觉比较有代表性。首先是之前自己招收的一个学生,起初入学的时候我并不看好TA,只希望让TA按时毕业。没想到这孩子的自尊心很强,知道父母为自己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才得到这个机会,所以博士期间非常拼,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成果,直到现在都跟我关系很好。
也有的关系户进组后正事不干,甚至希望让同门帮其毕业。那大概是我三年前的一个学生,当时的确无法推脱,所以把那年唯一的一个招生名额给了TA。但是最终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所以第二年的时候我跟TA进行了严肃的约谈,让TA端正科研态度,并讲明白我本人对于博士生的毕业要求。后来这位同学勉强达到毕业要求,最终也并未选择继续在学术圈从事相关工作。
因此,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关系户并非要一棒子打死,而是要进行甄别,对科研和课题组发展真正有益的关系户收进来也无可厚非,有时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源:知乎
:Top2助理教授,35岁左右
C博导
“入职之后来找我的人很多,大部分孩子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主要是由于本科院校不在学院榜单上,所以家长和一些之前的师兄师姐会各种找关系希望进行运作。
我自己比较庆幸学校的层次高,并且学院有硬性要求,所以免去了很多烦恼。我的师弟海优回国后入职了一所排名相对靠后的学校,每年都有稳定的2-3个关系户找上门来,有时招也不是,不招也不是,让他十分苦恼。”
03、博导的第一个学生要收关系户吗?
可以预见的是,招收“关系户”学生对于博导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最终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招收。
01、关系户的优点
“关系户”中有一种情况,即一些自身实力较强的“关系户”,其自身凭借“公平竞争”也可以顺利进入课题组,找关系只是为了求稳,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可以放心大胆招收。
还有一类学生,可能自身实力一般,但是身后所带的资源非常好,可以帮助课题组甚至导师自身有着更加长足的发展,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招收。
02、关系户的缺点
身为导师,能够让学生顺利入校,自然也希望能够顺利按时毕业,否则也不好和推荐人交代。然而,一些自身能力较差的关系户,入学后可能会极大依赖于课题组其他同学乃至导师的帮助,这样一来会拖慢其他人的进度,甚至分散导师的精力。
不仅如此,“关系户”可能会带来组内的恶性循环,一旦让课题组当中的其他同学知道一些特殊关系,可能会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对导师的学术生涯有着一定的影响。此类“关系户”招收后可能后患无穷,必须谨慎。
因此,小科认为,年轻博导的第一个学生可以招收关系户,但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实力、潜在价值以及性格匹配度来进行多方面权衡,总体需要保持一个原则,即对课题组的发展是有正向效益的。
写在最后
无论如何,博士招生绝不是一次轻率的决定,尤其是年轻博导的第一个博士生,更关乎课题组发展的起点。关系可以是助力,但最终能走得多远,还是要靠实力与态度说话。
希望每一位青年导师都能找到既靠谱又契合的第一位学生,共同在科研道路上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