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即将出国读博的同学和我说:
“陈老师,听说国内博士扩招一倍,博士都快烂大街了,经济下行,就业低迷,是不是学历贬值在加速,我们是不是正在重演日本失去的30年”
他的问题听起来宏观,但是我知道,他其实想问:我现在出国读博,还有意义吗?会不会三四年后,博士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
其实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困惑,很多医学应届生或年轻医生,都有这样的焦虑,毕竟医疗形势也在下行,这几年负面消息不断:集采,反腐,DRG,三明医改等等。
- 博士学历还值钱吗?
- 读博是不是在逃避就业?
- 博士回来也进不到顶尖医院,意义还大吗?
- 国内医院还是看关系,我出去几年关系没了怎么办?
- 哪怕能去还不错的医院,工作强度大,收入下降,图什么呢?
这些问题背后,是现实与期待之间的落差。
今天我来和大家聊聊现在的形势,看看医学生还有没有必要出国读博。
一、博士扩招与学历贬值
2024年,教育部最新意见中提到 “提到进一步扩大专硕,专博招生数量”。从2018年起,博士招生人数进入一个比较快的增长期,每年招生数量增加1万人以上。这两年,国内的医学专博确实也在扩招,这两年我自己接手的学生中,也有不少同学在海外博士申请的中途或者最后关头放弃,在国内读上了博。
博士扩招背后有这几个逻辑:
- 政策:想通过科研,尤其是博士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
- 学校:博士扩招=更多学术劳动力,维持论文产出+项目运行。
- 学生:就业难,延迟进入社会,博士成了“避风港”。
问题在于,博士数量多了,但导师资源、项目质量、就业岗位没跟上;博士学历,从精英标签变成了基本门槛,用人单位不再高看一眼,甚至有时候被认为是“成本高,不好用”。
二、学历=敲门砖≠保障
当前经济下行,结构性调整叠加人口红利衰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平台经济、房地产全面收缩,原本吸纳大量本科/硕士生的领域机会锐减。
博士生期望高、岗位少、科研投入回报周期长,越来越多的博士也找不到对口和理想的工作。学历仍然重要,但它的含金量在下降,尤其是当它成为“刚需”而非“稀缺”时。
对医学生来说,这种“学历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很明显:
- 顶级医院临床岗或次顶级医院的王牌科室招聘门槛已经变成了博士,很多甚至都要先进站做博士后,再看能不能留院。前阵子刷帖子看到,骨科博士进县医院,骨科硕士进卫生院,竞争激烈可见一斑。
- 留在高校当老师,进科研院所搞科研,那压力就更大了,不仅要求博士学位,还要求博士期间好的产出。这还不够,进去还是非升即走,近两个月连续两个985高校的悲剧也令人惋惜。体制内大家向往的铁饭碗,越来越卷、越来越难上岸。
传统“博士=高薪且稳定”的逻辑,在很多人身上已经失效。但这并不代表博士不重要,而是提醒我们:博士本身已不是保障,而是一次能力跳跃和格局升级的机会。
三、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的失落三十年,本质上是一个“人口+经济+制度”错配的长期困局,主要特征包括:
1、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系统崩溃;
2、老龄化+少子化+年轻人买不起房、找不到好工作;
3、企业不敢扩招,社会缺乏活力和流动性;
4、学术系统内耗严重,终身职位稀缺,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缺乏机会。
对比来看,我们目前也出现了:
1、房地产泡沫出清中,青年失业率高;
2、出生率断崖式下跌,35岁以上就业歧视严重;
3、科研圈(包括医疗圈)卡学历、卡资源,青椒/博士后/年轻医生困境严重;
4、社会整体信心不足,向上流动通道变窄。
于是,很多人选择躺平,做低欲望青年。
四、未来会怎样?
虽然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度悲观。虽然“学历=未来”的逻辑正在瓦解,能力、圈层、平台、资源才是核心。
但我们和日本之间以及时代间的差异会给我们更多启发:
1、我们人口规模更大、科技发展不靠外部输入、数字经济基础好。
2、中央集中制可以更快应对危机(如疫后复苏、制造业转型)。
3、虽然博士扩招,但我们距离发达国家(包括日本90年代)博士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还远远落后,接受博士含金量的一点点下降,但博士学位仍大有可为。
4、社会僵化≠个人僵化:现在社会的国际化和流动性比90年代好很多,所以放眼全球,机会更多,我们不必把自己局限在国内环境,可以通过出国读博,寻求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五、医学依然是最抗打的赛道
我们必须承认就业越来越难,医学生毕业后,也面临要继续读博士后,科研任务重,编制难进,晋升慢(靠继续卷科研)等痛点;不少海归博士回国后也发现,“学历溢价”大不如前。
但也别忘了,在所有专业中,医学是“毕业就有稳定通道”的少数派。同时,医学是高度“反周期”的行业。无论经济好坏,人总会生病;无论AI怎么发展,医疗永远需要“人”来判断、陪伴、治疗。AI永远只能是医生的工具。
老龄化严重,意味着医疗健康产业不会衰落。医生、护理、康复、老年医学,反而成为“逆周期行业”。对医学生来说,不管经济怎么走,医疗始终有稳定需求。如果能在博士阶段结合临床+科研+国际视野,未来回国依然会有独特优势。
当然,哪怕你读完博士不想做科研了,不想在大城市大医院卷了,也总能靠临床这个技能吃饭。(当然硕士也可以)
六、出国读博反而更关键
如果你此刻正处于“要不要出国读博”的十字路口,不妨换个角度问自己:
你只是想多一个学历,还是想多一个维度?
你是想“被安排”,还是“掌控自己人生的节奏”?
出国读博,不再是“镀金”,而是一次系统性能力升级,它能带给你:
- 更国际化的科研训练:国外实验室强调“独立思考、批判性验证、数据说话”,这种能力不是“上几门课”能补的,而是几年沉浸在科研环境中打磨出来的。
- 更开阔的视野和平台:你会接触不同国家的科研文化、医学系统、跨学科交叉,对未来无论是临床、科研、教学、合作都极具帮助。
- 更主动的人生规划能力:在国外,没有人天天盯着你读博,你要自己管进度、做实验、想方案、发文章,甚至找资源、写基金等等。你会变成那个“真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科研民工,螺丝钉。
七、你带着什么回来
很多人担心:“我出国读博,回来照样从住院医干起,划算吗?”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有问题。不是“回来”,而是“怎么回来”。
一个带着科研经历和成果、英语娴熟交流能力、跨国资源合作机会、海归博士头衔的你,跟普通的医学硕士能一样吗?
未来要想在中国医疗圈有一席之地,除了要在临床上有两把刷子之外,还要求有:基本的科研能力,申请科研基金的能力,医学带教的能力(临床带教,研究生指导以及国际学生的英文带教),学术交流能力(国际会议发言甚至组织),项目对接的能力(多中心研究,药企),等等。
这些都是你可以凭借出国读博积攒起来的能力和核心优势。
医生这个职业,不是“跑得快”的百米赛,而是“走得稳”的马拉松。
海外博士,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助你跳出惯性、重塑优势的起点。
不是学历贬值了,而是“只有学历”的价值贬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