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孩子申请大学的阶段,家长既期待又焦虑。该做什么、怎么帮忙、哪里该放手……这些问题常常让家长举棋不定。其实,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但又不能“越位”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完成大学申请这段旅程。
家长应该做的事
1、如实告知家庭情况
如果家庭经济状况有限,或存在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一定要坦诚地和孩子沟通,也要与学校的升学顾问沟通清楚。这有助于孩子制定更现实的选校策略,避免日后落空的期待。
2、认真倾听,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最重视什么?他们的梦想和顾虑是什么?在你发表看法之前,请先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支持的第一步。
3、保持开放心态,不拘泥于旧印象
时代变了,大学也在变。很多优秀的学校可能家长从未听说过,不要被过去的刻板印象所局限。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4、放下“名校情结”
最适合孩子的大学,可能并不是录取率最低或排名最高的那一所。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学术兴趣和心理匹配度,远比盲目追求名校更重要。
5、与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
在11年级的春季,与孩子一起制定申请规划,包括访校、考试、写文书和提交申请等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重要的是,让孩子来主导制定时间表,往往他们会比你更严谨、更有计划。
6、阅读孩子的文书,但不过度介入
作为第一读者,你可以帮助孩子判断文书是否清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思维方式和写作能力。但请记住,这份文书是孩子的,而不是你的。
7、确保选校名单中有“保底校”
孩子的申请名单中,应该至少包含一所经济负担得起的学校和一所录取率相对较高的学校,确保有选择的安全感。
8、为讨论申请设立“专属时间”
每周挑一个晚上固定谈申请,其余时间不要随时提起,以免让孩子产生持续压力。保持节奏,比时时紧盯更有效。
9、旅行时顺便参观大学
带孩子实地走访大学,让他们感受不同学校的氛围、校园文化和学生面貌。光靠想象很难理解“大学”意味着什么,亲身体验最有说服力。
10、用提问引导孩子思考适合自己的大学
鼓励孩子思考他们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城市还是小镇?大校还是小校?热带还是四季分明?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我喜欢和怎样的人相处?”因为大学是否适合,往往取决于能否找到“同频的人”。
家长不应该做的事
1、不要事事盯着,事无巨细地管理
你可以适时了解申请进度,但不要每天追问。若担心孩子进度缓慢,可以私下联系升学顾问寻求协助。
2、不要和其他家长攀比、分享孩子的申请计划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不要让别人的孩子变成你焦虑的来源。
3、不要忽视任何截止日期,尤其是奖助学金
很多申请一旦错过截止日期,机会就再也没有了。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提醒并检查相关时间安排,尤其是经济资助相关事项。
4、不要“代写”或“重写”孩子的文书
可以给建议,但不要改动孩子的原文思路和表达方式。大学希望看到的是孩子真实的声音。
5、不要盲目跟风别人做了什么
别因为别人报了SAT班、请了申请顾问,你就觉得也必须这样。每个孩子的需求和学习方式都不同,不要被“群体焦虑”带偏。
6、不要给孩子“立人设”或“搞包装”
有的家长会在11年级暑假“突击”安排各种“高大上”的活动,只为增加竞争力。但招生官更看重长期积累的深度与广度。真实、有热情、有坚持,比临时堆砌履历更打动人。
写在最后
孩子申请大学,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旅程。家长最好的角色,是陪伴者、倾听者和后勤支持者,而不是指挥者。我们最终的目标,不是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大学”,而是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并在其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