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成为“小小研究者”?按照这七个策略来试试!

【编辑推荐】对低龄儿童而言,研究并非读写与报告,而是通过提问、观察、实验和玩耍来主动探索世界。“幼儿项目式学习”的联合创始人萨拉・列夫提出了七种实用方法,如拓宽参与途径、示范探究过程、邀请专家互动等,助力教师打造更支持小小研究者成长的课堂环境。

最近,一位一年级老师通过邮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教导高年级学生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信息资源,让他们自主研究。可面对低龄学生该如何在不直接喂给他们答案的情况下,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呢?”

这是一个常见且有价值的问题。教授学前班到二年级的教师们常常在想,当孩子们还处于读写能力萌芽阶段时,该如何引导他们参与研究。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研究的定义。

在学校场景中,我们往往觉得研究就是学生阅读文本——书籍、网站、文章,然后整合所学内容,再通过某种方式分享出来:比如写报告、做幻灯片演示、进行口头汇报。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但研究的本质是什么?

《韦氏词典》给出了以下定义:

  • 谨慎或勤勉的探索。
  • 认真的探究或考察,特别是旨在发现和解释事实的调查或实验。
  • 收集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信息。

这些定义完全未提及阅读书籍、浏览网站或引用文献。

当我们拓展对研究的理解时,就会发现低龄儿童其实每天都在进行研究——通过他们的提问、观察、玩耍和调查。按照这个定义,教师是学习体验的引导者,尊重探究过程,而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者。

三种研究形式

对于学前到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研究可以表现为调查、实验或探索这三种形式。虽然它们往往相互重叠,常有交集,但分别来看也很有帮助。

调查

调查是指孩子们通过相关且真实的体验,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并收集信息。他们可能会观察蚯蚓箱来了解堆肥,通过社区漫步去了解当地的商铺,或者和长期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聊天,了解社区这些年的变化。

实验

实验则基于孩子们的好奇心,为他们提供检验想法和承担风险的机会。孩子们可能会尝试搭建一个不会倒塌的结构,混合材料制作颜料,或者探究哪种材料能做出最防水的屋顶。即便是像芹菜加食用色素这样预先设计好的实验,也能通过反复尝试促进他们学习。

探索

探索往往通过玩耍进行。孩子们可能会搭建一个模拟商店,设计产品或发明,或者尝试解决通过各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在充满乐趣的探索中,他们会深入接触各种概念和系统。当我们留意并支持这些时刻,就能为孩子创造有意义、符合发展规律、充满乐趣的研究空间。

帮助儿童研究的7个实用方法

在为低龄儿童设计有意义的探究式学习体验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拓宽参与途径

当低龄儿童有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而不仅仅是文本来探索主题时,学习效果会更好。虽然有趣的朗读很有价值,但专家来访、播客、视频、图片和实操材料能提供更多了解主题的方式,尤其对读写能力萌芽阶段的孩子很有帮助。可以考虑布置照片展览、播放适合儿童的音频片段、或观看与孩子问题相关的短视频。

这些形式能激发新的探究方向,提供背景知识,还能创造共同的体验,增进孩子们的兴趣和理解。以游戏为基础的活动区也是引入实操、真实材料供孩子们探索和调查的理想场所。

运用多种形式展示理解

鉴于低龄儿童处于读写能力萌芽阶段,可以鼓励他们通过画画、搭建、口述、表演或讲故事来展现和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读写能力不仅包含阅读书写,还涉及表达、倾听、提问和认知世界。当孩子们能以自己容易掌握的方式表达理解时,所学知识才会掌握的更为牢固。

示范探究过程

虽然低龄儿童天生好奇,但他们可能需要了解好奇心具体该如何表现。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一起做研究,亲身示范。比如,在一个让孩子们设计无障碍游乐设施的单元里,带他们去学校的操场,边走边大声思考:“坐轮椅的孩子怎么玩这个秋千呢?”“哪些特点能让这个游乐设施对所有人都更友好?”

让思维可视化

可以用共享日志、要点图表、照片记录和公告板帮助孩子们回顾并拓展自己的想法。这些工具还能帮助培养读写能力,因为孩子们会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和书面语言联系起来。像“观察-思考-好奇”“部件-用途-复杂性”这样的思考模式,能在组织和记录想法的同时,提升认知能力。当孩子们积极参与这个过程时,他们的投入度会更深。比如,可以让孩子用平板电脑拍摄正在生长的花园,或者在他们做完课堂调查后,帮他们制作图表或柱状图。

邀请专家并安排实地考察

与专家见面、走出教室参观工作场所,是最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这些体验能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成年人,成年人可以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还能分享真实的工作内容。参观前,让孩子们想想自己的问题;参观时,支持他们的好奇心;参观后,花时间一起复盘。这些实践有助于深化探究,支持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

预留孩子主导的探究空间

作为成年人,我们会被自己的兴趣和热情驱动,所以对孩子也应该如此。尊重孩子们的问题,给他们空间去追随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在孩子们视线高度设置“好奇墙”或“探究板”,让他们可以张贴自己的问题,或者口述由成年人代为记录下来。

在日常教学中预留灵活的时间,定期回顾这些问题,支持孩子们探索那些可能和既定课程单元无关的想法。这些机会能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很重要,值得去研究。

支持合作研究

给孩子们彼此学习的机会——让儿童共同提问、分享观点、一起解决问题。当孩子们对同一个主题产生兴趣,或者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时,合作不仅能深化学习效果,还能让过程充满乐趣。教师可以在其他孩子进行更独立的学习时,通过在活动区或自主选择时间,专门安排小组合作,以此支持合作研究。

低龄学习者的研究并不一定要记笔记或长篇阅读。当我们把研究重新定义为探索、调查和实验时,不仅尊重了幼儿的天性,更为教育实践开辟了新的可能。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P选科PK丨AB or BC?“AP微积分双胞胎”谁更容易拿5分?

下一篇

规则变化!2026年BPA商赛新增中文组/不限制主题!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