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9月17日),2025年香港《施政报告》正式发布!这一份报告关乎香港未来发展走向,其中教育政策与人才引进方面的举措尤为引人关注,和内地学生赴港求学、人才发展紧密相关。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划重点!
打造留学香港品牌
放宽自资收生限制
香港高校非本地生自资申请人数连年呈双位数增长,为回应市场需求,报告明确:
自2026/27学年起,每所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从原本相当于本地学额数目的40%提升至50%。
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由100%提高到120%,为内地学生申请香港硕士、博士项目提供更多名额空间。
同时,政府明确维持每年15000个本地生资助学额不变。
增加学生宿舍供应
住宿紧张是制约香港高校扩大招生的关键问题,报告推出“新建+改造”双路径解决方案:
政府已于2025年7月推出“城中校舍计划”,原本允许市场将现有商业大厦(含酒店)改作学生宿舍时免却改划手续并保留过剩地积比。
即日起,进一步放宽,拆卸原有商厦后重建的全新学生宿舍,同样可享受“城中校舍计划”便利措施。
此外,政府今年内会预留全新商业或其他土地用于兴建新宿舍,将邀请市场提交意向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招揽更多国际教研人才和学生
为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教育局将牵头成立“留学香港专班”,联动多部门、机构形成推广合力:
· 推出全球宣传计划:启动“HongKong:YourWorld-classCampus”大型宣传活动,重点推广香港高校的学术资源、科研实力及国际合作网络;
· 提供专项资助:由教资会拨款4000万元,资助八所资助大学加大对国际及内地的宣传;并推动专上院校举办更多暑期游学活动。
· 拓展体验式招生:开发高增值“游学香港”项目,强化“游学香港”品牌认知。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跨境互认
推进应用科学大学发展
政府已向两所大学授予“应用科学大学”名衔,将鼓励应科大与内地、海外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香港应科大联盟将研究与广东省顶尖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搭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交流平台。
与内地职专互认
针对内地副学士(专科)毕业生的跨境发展需求,政府明确“继续与内地积极探讨落实副学位程度学历互认”。互认落地后,两地职专毕业生可凭有效学历跨境求职或升学。
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
直资学校可招更多非本地生
施政报告指出,以“试点先行”方式放宽直资学校招生限制:允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通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录取更多持学生签证的非本地生(含内地学生)。
推广DSE国际认可度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目前已获全球1100所高校认可,报告提出两项关键措施:
1.扩大国际宣传:通过参与国际教育展、与海外高校签订认可协议等方式,进一步推广DSE的国际通用性,为考生拓宽升学路径;
2. 规范办学秩序:加大打击违规提供DSE课程、“借壳办学”等行为,已设立举报机制并开展突击巡查;2025年内将制定《私立学校实务守则》及“私校名册”,明确办学标准,保障学生权益。
发展国际学校
为吸引更多国际家庭(含内地赴港工作家庭)定居,政府持续完善国际学校布局:
· 校舍与土地保障:已分配两所空置校舍用于发展国际学校,同时在北部都会区预留土地,支持国际学校新建或扩建;
· 优化办学支持:对优质国际学校“拆墙松绑”,允许其以自资模式在校舍用地增建学生宿舍、运动场馆等设施,提升办学硬件水平。
教育科技融合与人才衔接
推动数字教育
教育局在优质教育基金预留20亿元支援中小学数字教育,2026年将发表《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明确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核心课程,加强教师AI培训,为学生打下科技基础。
推进AI科研和人才优势
政府推出30亿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支持本地高校吸引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同时预留10亿元,于2026年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为学生提供科研转化、实习机会。
输入人才政策
通过“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等,为在港毕业的内地学生提供清晰的留港就业、定居路径——目前高才通计划续签率达55%,95%续签者收入高于香港收入中位數,50%收入高出近一倍,就业前景广阔。
结语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