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审查。这些举措旨在推动高校实施“择优录取”原则,并限制招生过程中对种族因素的考量,此举已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
政策背景与主要内容
特朗普政府对高校招生政策的关注体现在多个层面:
和解协议要求:此前,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在与政府达成的和解协议中,被要求采纳“择优录取”的招生政策。
总统备忘录:8月7日,特朗普总统发布备忘录,要求美国大学和院校向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IPEDS)提交数据,以证明其招生决策中未将种族纳入考量。教育部随后公布了具体的数据收集细节,并开放为期6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期。
司法部指导意见: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发布备忘录,为联邦机构提供了关于接收联邦资金的大学和其他实体中,何种行为可能构成非法歧视的指导。
这些政策文件,特别是总统备忘录,强调通过增加透明度来揭露“非法”行为,并消除“可耻、危险的种族等级制度”。备忘录中也提及,基于种族的招生政策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非法代理歧视”的界定
司法部长邦迪的备忘录着重阐述了“非法代理歧视”的概念。该概念指的是使用“表面中立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实际上可能作为识别种族或其他受保护特征的“代理”。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忘录列举了一些潜在的例子,如在招生中要求提供多元化声明,或者在申请论文中要求申请者反思其独特身份或描述克服的障碍。
备忘录还提出,“地理定位”策略,即在少数族裔比例较高的学校和社区进行招生或外展活动,也可能构成潜在的非法代理。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招生外展活动与招生公平性之间关系的讨论。
新增数据收集要求与关注点
根据政府提案,新的“招生与消费者透明度补充”(ACTS)将要求符合特定条件的四年制院校提交详细的招生数据。这些数据需按种族和性别分类,涵盖入学考试成绩、GPA、家庭收入、佩尔助学金资格以及父母教育程度等类别。此外,还需提供早期决定、早期行动、常规录取以及机构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详细信息。
然而,拟议的数据收集方案中,并未明确要求报告“校友子女身份”和“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情况。这两个类别在部分精英院校的招生中占有显著比例,且数据显示其录取率通常高于整体录取率。政府表示,ACTS将主要适用于“所有采用选择性大学招生的四年制院校”,认为这些院校“存在违反民权法的高风险”。
“择优录取”与招生理念的探讨
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是推动高校采纳“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可能对目前许多精英院校普遍采用的“整体性审查”(holistic review)招生模式构成影响。整体性审查允许大学全面考量申请人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中的多方面因素。
关于“择优”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准,也成为讨论的焦点。例如,如何平衡标准化考试成绩与高中四年学业表现的权重?在存在昂贵考试辅导的背景下,考试成绩的“优异”如何界定?以及如何区分“优异”与“特权”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在考试成绩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关联性的背景下。
另外,讨论还引申出对大学招生目标更深层次的思考:大学招生过程究竟应该代理什么?是奖励学生过去的学术成就?预测他们在大学阶段的表现?识别哪些学生最能从大学经历中获益?还是选拔那些未来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人才?这些问题构成了当前政策调整背后的深层教育哲学和实践议题。
那么,让我们看看特朗普政府推动高校招生秉持“择优录取”并限制种族考量,这一系列政策调整将对不同的群体产生什么养的深远影响?以下是对潜在受益者与受影响群体的分析。
潜在受益者:
标准化考试成绩优异、家庭条件机构的申请者:
原因:如果“择优录取”的定义更侧重标准化考试分数和学业成绩,那些有能力获得高质量教育资源、进行昂贵考试辅导的家庭背景机构的申请者,可能在这些指标上表现出色。政策对“校友子女身份”和“体育特长生”(尤其是“贵族运动”)等有利因素未作限制,也间接维护了这些群体的优势。
体现:他们的分数优势可能在招生中占据更大比重,入学机会或将增加。
部分亚裔美国申请者:
原因:在以往关于平权法案的辩论中,有观点认为,在一些高度竞争的大学招生中,亚裔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在“全面评估”体系下,可能因种族因素而处于不利地位。如果新政严格限制种族考量,并更多基于量化指标,部分亚裔申请者可能因此受益。
体现:在纯粹以学业和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招生中,他们的竞争力或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部分主张“色盲”政策(Colorblind Policy)的群体:
原因:这部分群体认为,招生应完全基于个人能力和成绩,不应考虑任何种族因素。新政的推行符合他们的理念,即所有人应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体现:政策的导向与他们的价值观一致,他们会认为这促进了真正的公平。
潜在受影响(不利)群体:
来自弱势背景的少数族裔申请者:
原因:限制种族考量和“地理定位”等政策,可能削弱大学在招生中对弱势少数族裔群体的考量和外展努力。对于那些来自资源匮乏社区、高中教育质量不高,但通过个人努力取得进步的申请者而言,如果仅凭标准化考试分数和GPA进行衡量,他们可能难以与条件机构的竞争者匹敌。
体现:失去了在“全面评估”中展现个人成长背景和克服困难经历的机会,他们在顶尖院校的入学率可能下降,大学的生源多样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推动大学校园多元化(Diversity)的群体和机构:
原因:许多大学认为,多元化的学生群体能丰富校园文化、促进不同视角的交流,并更好地为学生进入多元社会做好准备。新政对种族考量的限制,可能使得大学难以主动构建和维持期望的生源多样性。
体现:大学可能更难实现其在种族、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的多元化目标。
依赖“全面评估”来识别潜力的申请者:
原因:如果招生模式转向更公式化的标准,那些拥有独特天赋、非传统经历或在标准化考试中未能充分体现其潜力的申请者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一位在偏远地区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大量时间服务社区的学生,其故事和成长潜力可能无法在纯粹的分数排名中得到体现。
体现:个人背景、克服逆境的经历、领导力等非学术因素在招生中的权重可能降低,部分具有独特优势但标准化成绩不突出的申请者可能错失机会。
部分高校:
原因:尤其是那些长期致力于推动生源多元化,或采用“全面评估”以吸引各类优秀学生的院校,可能会面临政策合规性与自身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此外,数据收集和报告的合规成本也会增加。
体现:这些大学可能需要调整其招生策略,以符合新的联邦规定,同时可能面临在维持多元化目标方面的挑战。
综上所述,特朗普政府的招生新政,其核心在于改变高校招生评估体系的侧重点,这在促进某些形式的公平性的同时,也可能对另一些群体造成不利影响,并引发关于大学招生核心目标与社会公平的持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