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港八大扩招了!
目标香港八大的家庭,好消息来了!
前段时间,“本地生”身份申请港八大受限的消息,让不少家长大呼天塌了……
不过,当时曾有媒体报道说“对于不符合居港规定而需以自资形式入读教资会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不计入1.5万高分本地生资助学额内,但大学可酌情以‘超额收生’的形式作出录取。”
△图源:星岛头条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想要申请港八大但担心身份问题的家庭留下了“口子”。
果然,在今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布的2025年《施政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非本地生“扩招”的消息终于落地了。
那么,新的政策调整究竟有哪些“利好”?对于内地生来说,又将带来怎样的机会与挑战呢?
接下来,咱们详细来看——
据最新《施政报告》称:由2026/27学年起,每所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由相当于本地学额数目的40%增至50%。
此外,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也由此前的100%提升至120%。
这样的百分比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招生人数变多了。
举例来说
☑ 本科阶段:假如某高校本地生名额1000人,之前非本地生最多招400人;现在能招到500人,名额多了25%,录取概率直接提升!
☑硕士阶段:如果某研究院有100个基础名额,之前最多能多招100个自费生;而26/27学年之后,则能多招20个,想申香港硕博的同学机会又多了一些。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每年提供15000个资助学额给本地生不会减少。
那么,未来非本地生的池子,由原来的6000名(15,000人x40%)提升至7500名(15,000人x50%),涨幅达25%。
换句话说,虽然来分“蛋糕”的人,身份认定有了限制,但也给出了另一条“路”——招生名额是有的,就是要多花点钱。(当然前提是孩子能申请的到)
为了吸引更多的“非本地生”,香港政府还准备在“后勤保障”和“招生宣传”两方面发力了。
一是增加学生宿舍供给。
即日起,不只商厦改装,在拆卸原有商厦后重建的全新学生宿舍亦能受惠于计划的利便措施,包括保留过剩地积比。
此外,政府今年内还会预留全新商业或其他土地作兴建新宿舍,会邀请市场提交意向书。
二是设立“留学香港专班”,加强推广香港高等教育。
香港教育局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创科局、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人才办)、专上院校、海外经贸办、驻内地办事处等加强推广香港高等教育。
不仅推出大型宣传计划,而且还会专项拨款4000万港币,用在港八大学校国际和内地宣传和师生招揽上。(为了招生而摇旗呼喊)
而且,港八大还会有更多暑期游学活动上线,内地孩子们亲自走进高校的机会就更多了。(不错不错)
除了本科/硕士之外,对于赴港读中小学的家庭,也有利好消息!
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教育局将以试点形式,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透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加大录取持学生签证的非本地学生。
这对于计划赴港读书的家庭来说,可是非常“诱人”的。毕竟,相比去英美等国家,到家门口的香港上学,是非常经济实惠的。
除了教育之外,新发布的《施政报告》中,还公布了很多与教育有关的信息,比如发展国际学校(校区扩建)、促进数字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等。
非本地生名额增多,看上去是利好消息。
但高兴之余,竞争是否会更加激烈呢?
自2024/25学年起,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多指港八大),非本地生限额提升一倍至40%后,赴港读书的人数明显增多。
2024/25学年修读八大学士学位课程非本地生人数已增至逾1.7万人,相当于本地学额约23%。
比如港大,据该校校长称:港大新学年接获超过2.5万宗非本地生申请,按年升约25%,创历史新高。
如果招生名额变多,保不齐申请人数也会上涨……届时,不是压力变小,而是竞争更加激烈了,尤其是那些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怕是要“挤破头”了。
在这里小登老师提醒大家,切勿因“扩招”利好盲目跟风,而是结合孩子的学术能力、兴趣方向匹配院校与专业,避免“为了赴港而赴港”。
港校的升学机会是机遇,但唯有理性评估、谨慎决策,才能让这份机遇真正适配孩子的成长需求,而非被动卷入竞争洪流。
若孩子处于中小学阶段,更要考量其适应能力与长期升学规划。如果你正好有关于孩子择校方面的困扰,不妨来找我们聊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