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媒体BBC报道了一则新闻——
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的14岁少年Elias,以在家接受教育的背景下,提前四年获得了A-Level考试4A*1A的成绩(化学、数学、进阶数学、物理A*,生物A),并于9月底即将入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图源:BBC
这位少年自疫情之后,一直在家接受两位姐姐Clara和Juliana的辅导,而她们本人都是帝国理工学院的在读学生。他的妹妹Ariel(11岁)目前也同样在家接受教育,并且已经在GCSE考试中获得了4门9分,1门8分的好成绩。
14岁的大学新生,这样的故事看似传奇,却绝非孤例。类似案例在中国也并不罕见,如“科大少年班”,也是强调对某些极端学术能力的个体化培养。
图源:BBC
因为英国教育体系允许学生不按年龄顺序参加GCSE和A-Level考试,给了天才学生更多弹性和灵活选择的空间。
相比之下,美国教育体系中这样的情况相对少见,美国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在学术和生活上均已成熟,而不仅仅是通过早期加速完成课程来展示天赋,很多美国中学甚至不允许学生在9年级就选择AP。
英美教育体系:深度与广度的哲学差异
英国:以学科深度为核心
英国教育体系强调学科深度与阶段性评估。学生在16岁完成GCSE考试后,就要在那个阶段就确定好未来的大概方向,因为你从GCSE的8-9门课中选3-4门课深入学习,这意味着每门课都必须是自己擅长或者说未来想要深度研究的。
像Elias选择化学、数学、物理和生物学,集中力量深耕这些核心学科,他最终申请的帝国理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也与选课充分契合。
美国:学术成熟与综合素质并重
而美国高中的教育则完全不同。学校更强调学术的广度和综合均衡发展,学生在通过Advance/Honor/AP等课程实现五大核心学科(英语、数学、历史、科学、二外)的大学预修的同时,也需要兼顾艺术及体育等“副科”,并且这些课程也同样是必修课,修满学分才能毕业。
而且美国大学的录取不只看AP成绩(甚至没有AP都可以),还看重GPA的高低、课外活动参与度、领导力活动和推荐信等等。因为美国更鼓励学生通过课程思考怎么跨学科融合,通过课外活动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通过领导力活动培养“未来改变世界”的人,而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
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英美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英国更注重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探索,其他方面弱一点也不太要紧;美国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成绩好的同时也能为社区做贡献。
考试模式:A-Level与AP的对照
课程选择与学习方式
A-Level:从GCSE中挑选3-4门比较有把握的课继续学习(如果某些课的GCSE成绩不好,甚至不让在A-Level时选它);A-Level大考成绩会直接决定大学是否录取(英国大学的条件录取中会要求学生A-Level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AP:一般学生会考7-8门AP(多的甚至考十几科也有),并且最好要文理兼修。即使是理科生,有文科的AP也会更受招生官欢迎,而且即便学生在14岁时已经修了大量AP,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因为美国大学的录取,从来不是只看AP成绩。
考试形式与评价方式
A-Level:以每年的夏季大考为主,考试侧重于学生对于学科的深度理解、知识应用及快速解题能力(考试时间非常紧张),不需要像GPA这种过程性评价。
AP:不集中在一次都考完,学生每年都可以考几门,甚至不考。题型有选择题、简答题和自由回答题,历史还有材料问答题等,强调分析和写作能力。如果AP成绩不理想,也可以选择不向大学提交这门成绩,比较灵活。
灵活度与个性化
A-Level:学习节奏很快,学生在16岁就要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选定之后想再修改也比较难。单一学科的难度较大较为深入,适合某些学科能力特别突出或者说严重偏科的学生。
AP:课程和考试都比较灵活,可以学了AP不参加考试,也可以不学AP直接参加考试,都看学生个人的意思。AP也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科目,尤其是拿到AP拉丁这种冷门科目的AP成绩,能格外受招生官关注。
A-Level和AP在课程和考试上的侧重点都不一样,这不仅决定了学习内容,还塑造了学生的思考方式:A-Level学生更偏向聚焦某一领域,AP学生则在跨学科综合方面更有灵活性。
中国家庭如何选择教育体系?
目标和专业明确——英国
如果中国家庭很早就确定未来要申请英国的大学,尤其是目标在申请热度很高的理工、金融等专业,A-Level与家庭的匹配度就极高。而且A-Level很多的知识点也跟国内数学差不多,中国学生和家长更容易理解和适应。
目标广泛想全面发展——美国
如果目标是美国的顶尖名校,或者孩子没有想好要选什么专业、走什么方向,那么美高+AP体系更加合适,因为美国实际上并不着急让学生赶紧选好方向,甚至有些美国大学大一还在上通识课程,到大二才让学生分专业。
专才型学生——A-Level
如果孩子像新闻中的Elias一样,在数学、物理等特定学科上表现出热情和实力,但其他学科相对平平(比如历史、语言等),那么A-Level体系就是最优解。
因为它允许学生避开自己不擅长的科目,集中精力去学习自己擅长的3-4门学科,这样更容易在申请大学时表现自己在某些学科上面的优势。
全才型学生——AP
如果学生文科理科都还不错,不偏科,并且学习之外的兴趣也很广泛,还喜欢参加社团活动或体育运动等,那么美式教育则能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很多顶尖美高都有非常不错的艺术和体育课程,甚至还有小众体育运动(像马术、高尔夫等)供学生选择。
因为美高/AP体系鼓励探索,鼓励学生做跨学科研究,如果仅限于3-4门课程,那么学生对于其他知识的接触就非常少了。
当然,不管是英式A-Level还是美式AP,都有一定的“弊端”:A-Level大考成绩决定一切,那么对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发挥和稳定要求极高,考砸了就没有补救的余地;而AP/美高这种强调文理均衡和全面发展,学生就必须分散大量精力、花时间去弥补短板。
从Elias的故事延伸出的英美教育体系的差异,最终应引向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英联邦体系是一种“精准选择”,目标是以最高效率培养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从英国3年本科、1年硕士的课程设置方式也能侧面窥探一二;美国路径更像是一种“生态培育”,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土壤,然后学生可以自己探索和生长出各种可能。
对于中国家庭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盲目追捧某一种教育体系,而是基于孩子的特点,选择最能够激发ta潜能的路径。没有最好的教育体系,只有最适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