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有福了! IB生申请香港难度降低了!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本周三(18日)发表的《施政报告》,将再出政策利好,允许八所资助大学招收更多非本地本科生,比例上限拟由40%提升至50%。
招生名额具体变化
非本地生名额增加:目前八大招收非本地本科生的上限是本地资助学位的40%。新政策打算把这个比例提高到50%。也就是说,大学可以收更多来自内地和海外的学生了。
本地生名额不变:特区政府每年保证给香港本地学生的15000个一年级资助学位名额一个都不会少,不会因为多招了外地生而被挤占。
为何要增加?
名额不够用:其实去年(2024/2025学年)才刚把上限从20%翻倍涨到40%。但像港大校长张翔最近就说,今年9月港大收的非本地生已经快满40%了。其他大学校长也向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反映,40%的额度都用完了。
吸引全球人才:特区政府觉得香港有能力也应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读书,提升香港作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地位。
保证质量: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提到,增加名额没问题,但必须保证招进来的学生素质够好,而且学校里的宿舍、教室等“硬件”和老师等“软件”也要跟得上才行。
学费怎么收?资源怎么配置?
大学招这些非本地本科生,用的是“额外”的名额,花的不是政府原本给本地生的那份教育经费(公帑),需缴纳较高的学费。以2025/26学年为例,非本地生每年学费在16万至21.8万港元之间,是本地生(约4.45万港元)的3至5倍。这也为大学带来额外收入,有助于改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
为满足住宿需求,政府7月已推出“城中学舍计划”,便利市场将现有商业大厦,包括酒店,改作学生宿舍时免却改划手续,并可保留过剩地积比。即日起,扩展至拆卸商厦后重建的全新学生宿舍亦适用同类利便措施。政府今年内还将预留全新商业或其他土地兴建新宿舍,并邀请市场提交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