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2025年9月下旬,开学没几天,多所中国高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的中外办学项目竟突然“关停”。部分学生刚入学就遭遇“课程停摆”“需转专业”的通知,家长为此忧心忡忡,学生陷入迷茫,此事迅速引发舆论热议。

01、哪些学校受到波及?

据公开报道及学生反馈(部分有待高校确认),受影响项目主要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与UA合作的统计学本科双学位项目,官网无法访问,学生表示开学被告知专业取消。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中国海洋大学:

法学双学位项目,学生反映被迫改为线上授课。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河北工业大学:

与UA合办的“亚利桑那工业学院”,学校正与美方沟通,前景不明。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有学生在微信群转发通知,称UA单方面终止合作。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郑州西亚斯学院:

媒体报道其与亚利桑那大学的本科项目或受影响,校方未正式说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硕士层面合作项目传出受影响消息。

需注意,网传的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项目属休斯顿大学,非UA项目。目前多数校方未发统一公告,学生多从学院或辅导员处获“口头通知”“内部说明”,具体安置方案还在制定。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02、为什么会突然关停?

从表象看,这似乎是一场“教育事故”,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其实是政治、政策、资金以及校际治理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外合作办学被视作一座“桥梁”,它能让学生既充分享受国内的教育资源,又能与海外教育体系顺利接轨。然而,在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教育也被卷入战略竞争的格局之中。

在美国的政治语境下,“人才”“技术”“教育项目”等均可能被解读为国家安全层面的隐患。如此一来,中外合办项目便不再仅仅是教学层面的简单合作,而是被置于“是否会助力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审视框架之下。

2024年,美国国会出台《CCP on the Quad》报告,首次对中美教育合作展开系统性盘点,并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些合作项目“或许会服务于中国军民融合战略”。

2025年9月,美国国会又发布《From PhD to PLA》报告,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中美高校合作,指出联合学院、双学位等合作模式可能成为知识外流的风险途径,还特别点名了多所美国大学的相关案例。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虽然这类报告本身并不具备法律层面的强制效力,但它们对美国高校,特别是那些依赖公共经费运作的公立大学,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倘若学校选择继续维持与中方的合作项目,那么极有可能面临联邦科研经费被削减的资金风险;而一旦被贴上“高风险”的标签,学校还将承受巨大的声誉损失压力。在政治因素与合规要求的双重挤压下,学校管理层往往会采取最为保守的防御策略。

换句话说,对于像亚利桑那大学这类机构而言,如果不主动关停合作项目,未来或许会遭遇更为严厉的惩处;而选择“全面撤退”,从现实角度来看,反倒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03、学生怎么办?

对于学生而言,当下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便是:“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不少家庭之所以会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量:

  • 国际课程与外方师资的配置,能让学生提前熟悉并适应海外教育模式;
  • 学历与学位的加持,期望通过“双学位”以及“境外认可”等优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 升学与就业的规划,将合办项目视作通往海外深造或就业的跳板。

换句话说,中外合办项目原本承载着学生“拥有国内学籍的同时,开辟国际发展通道”的双重期望。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已关闭的中外合作学院/联合学院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高风险及此前已被点名的、仍在运行的联合学院

但当项目骤然关停,这些原本的期待就会变成最现实的追问——学分怎么办,学位怎么办,出路怎么办?

结合教育部政策和过往案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集中处理方案:

转专业 / 校内调剂

对于普通专业而言,大一、大二学生若面临专业调整,最常见的解决方式是通过校内转专业或者接受专业调剂来安排后续学习。然而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里,招生章程与合作协议里一般都会明确规定“禁止随意转专业”,或者仅允许在同一合作项目范围内进行专业调剂。所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能否转专业,最终还得依据各所高校的具体政策来确定。

线上或混合课程

部分已引入的外方课程,或许会采用网课或者混合教学模式来持续开展,作为过渡阶段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关于教学效果与学生认可度方面的争议。尤其是在涉及实验、实践类课程环节时,单纯依靠线上教学进行替代,可能很难全面达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特别过渡方案

针对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学校方面通常会采取学分认定、课程替代等办法,来保障学生学业的连贯性,防止学生因专业或合作项目调整而无法如期毕业。这类应对方案在专业撤销或合作项目终止的情况中较为普遍,不过,具体怎样进行学分认定、哪些课程能够作为替代,还是要依照学校发布的正式文件来确定。

经济补偿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案例里,出现大规模退费或者给予经济补偿的现象并不多见。对于合作项目额外收取的学费,部分学校或许会酌情考虑返还一部分,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实施全面退费或者减免学费的做法十分少见,更多时候还是要通过协商,并依据具体的政策细则来处理。

在此,我们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 要求校方出具正式的书面通知,切勿轻信口头承诺;
  • 妥善留存成绩单、教材以及各类课程资料,为后续学业衔接或维权事宜做好准备;
  • 与同学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搭建信息交流的渠道;
  • 提前规划备选方案,例如准备考研、申请出国深造或者转入其他项目继续学习。

04、合作办学走向“深水区”

亚利桑那大学选择退出合作并非偶然的孤立事件,而是当下更大趋势的一个典型写照。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随着政治环境日益收紧,高校合作项目的容错空间大幅压缩:一旦项目进入敏感关注范围,往往就会面临被全面叫停的命运。

与此同时,高校合作领域正加速上演“优胜劣汰”的戏码。那些治理机制完善、资金来源稳定可靠的项目,或许还能在复杂环境中存活下来;而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项目,则更容易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选择退出。

特别是在STEM领域,由于涉及技术和工程等关键内容,项目被判定为“高风险”的概率大幅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和学生在评估中外合办项目时,评估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转变:不能仅仅依据宣传资料和排名来做出选择,而要更加关注项目应对风险的能力。

未来在挑选中外合办项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考察:

  • 项目是否已在教育部备案,并且能够在涉外监管信息网上查询到相关信息;
  • 合作深度如何,是仅仅“挂名”合作,还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和完整运行机制;
  • 中方母校的保障能力怎样,能否在突发状况下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替代方案;
  • 毕业生的实际去向如何,就业和深造数据是否真实可信;
  • 政治风险如何,合作对象是否出现在相关敏感名单之中。

中外合办院校危机?继伯克利、安娜堡、佐治亚之后,亚利桑那大学在华合作项目集中关停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场毫无预兆的“开学后专业消失”状况,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教育打击。但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它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在中美关系大环境下,教育合作所呈现出的脆弱特质。

在这场教育领域的风浪里,学生和家长能做的就是提前做好规划、防患于未然。

挑选项目时,不能仅仅被那些光鲜亮丽的招牌所迷惑,而要深入思考:一旦局势发生突变,学校是否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保障?自己是否已经制定好了备用方案?

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基于理性的充分准备,远比任何华而不实的“保证”都更为可靠。

以上就是机构编辑部老师分享。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2+2 | 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2+2传媒艺术课程招生简章!

下一篇

全奖博士岗位—佐治亚大学Dr. An教授招募博士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