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MC到USAMO我的数学竞赛成长记 | 附保姆级学习建议

同学你好!如果你正在考虑参加AMC,或者已经在刷题的路上却有点迷茫,我希望这篇⽂章能给你⼀些确定感。我叫楚有乔⽊,来⾃美国⻄海岸,是⼀名准⼤⼀学⽣。和不少读者想象的不同,我并不是“从⼩就爱数学”的那种⼈。真正把数学当回事,是进⼊⾼中以后。⼀路上,我先后四次晋级AIME,在10、11年级的多次AMC考出了全球前1%的成绩, 2024年拿到USAMOqualifier。

⼏何⼀度是我的短板,甚⾄让我怀疑过⾃⼰;后来我通过关注⽹络博主总结思路、做趣味⼏何题去培养直觉;同时把化学⾥“脑中构建分⼦模型”的训练迁移到⼏何,把“可视化”的能⼒变成⼀种⽇常习惯。等我再回到竞赛试卷,画图、换视⻆、试作图的节奏完全不同了。

今天,我想把这段路讲清楚,不只写“应该怎么做”,还写“我真的做了什么,踩过什么坑,⼜如何绕过去的”。

AMC 为什么值得尝试

AMC(AmericanMathematicsCompetitions)是美国数学协会(MAA)主办的中学⽣数学竞赛,主赛道分为AMC10(⾯向 10年级及以下)和AMC12(⾯向 12 年级及以 下)。两者的形式⼀致:75分钟25道选择题,总分150分,记分是答对6分,不答1.5分,答错0分。这个机制⾮常重要,因为它要求你在考场上具备“取舍”的策略意识,⽽不是⼀股脑硬刚所有题。题⽬覆盖代数、数论、组合、⼏何、概率等内容,并不依赖超前学的⾼等知识,更多考察的是灵活建模和巧思。

如果AMC成绩达到当年线,就能晋级AIME。AIME完全换挡:3⼩时15题、0–999的整数填空,难度显著上升,强调耐⼼、完整推理与计算细致度。再往上是USAMO/USAJMO(证明题),它们根据AMC + AIME的综合成绩(所谓 index)邀请最顶尖的那部分学⽣参加。

⾃ 2020 年起,AIME的⼊围不再⽤固定百分⽐(AMC102.5%、AMC125%)的⽼规则,⽽是采⽤“控制总⼈数规模(通常6000–7000⼈)”的做法,所以每年的分数线会微调,但整体稳定在⼀个带宽⾥。

10/12 越来越像,甚至同题“重合”

如果你这两年才接触AMC,可能会有种感觉:AMC10和AMC12的题型越来越像。这并不是错觉。在同⼀年度的A卷或B卷⾥,10与12会出现⼀批完全相同的题,⽐例可达 40%–60%。⽐如2022年秋季,10A与12A有12题重合、10B与12B有11题重合(两套卷的对应题号在公开整理⾥都有列出)。这意味着,你在10上练过的套路,很可能直接迁移到12,只是题号位置和整体节奏发⽣了变化。

我⾃⼰就遇到过⼀次⾮常有“记忆点”的情况:同⼀年 AMC10的第16 题与 AMC12的第 13 题⼀模⼀样。我是在出分后泡AoPS复盘时发现的——⼀边补笔记巩固知识点,⼀边对照不同解法训练⾃⼰“⼀个题多路可达”的能⼒。如果不是在10/12做了横向对⽐,我不⼀定能意识到⾃⼰在那类题⽬上其实只是卡在“第⼀视⻆”,⽽不是不会做。重合题让⼈很容易检视“迁移”,这⼀点对训练⾮常有⽤。

题⽬整体的难度梯度仍然清晰:越往后越难。前⾯的题会以基础建模、轻计算为主,中后段开始加⼊更“⽴体”的构思;到了20题之后,常常需要换视⻆或做关键构造。社区⾥也有经验性的总结:AMC10的5–25题难度⼤致对应AMC12的1–20题;⽽两卷题⽬的难度通常是随题号递增的,虽然个别年份、个别题会“跳级”,但总体趋势靠谱。

近两年(A/B卷)分数线与“节奏感”

不少同学最关⼼的,是“我要考多少分才有把握进 AIME”。先给⼀个近两年的实绩参照,你可以⽤来校准训练⽬标:

2024 赛季(Fall2024):

AMC10AAIME线94.5;

AMC12AAIME线76.5;

AMC10BAIME线105;

AMC12B

AIME线88.5。

官⽅同时公布了当年Distinction与HonorRollofDistinction的分数线(例如 10A的DHR为132分)。这些数据来⾃MAA公告与权威培训机构的汇总。

2023 赛季(Fall2023):

AMC 10AAIME线103.5;

AMC 12A85.5;

AMC 10B105;

AMC12B 88.5;

同时给出了当年的Distinction(约前 5%)与DHR(约前 1%)的参考分数。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死记⼀条线”更重要。AMC 的计分机制使得“基础分池”极其关键:如果你能把前15题打成“⾃动化动作”,错误收敛到0–1题,那么只要在16–25⾥再拿到⼏道,就⾜以越过AIME线。每次模考我都会把“15题关⼝”当作⾃检:这15题⾥是否有⼀道题让我犹豫超过两分钟?如果有,那就是训练计划下⼀周的重点类型。这个动作,后来对我在真实考场的节奏感帮助⾮常⼤。

从⼏何短板到“脑中成像”

我必须承认,⼏何曾经是我最⼤的痛点。早期我做⼏何题,基本靠“拼图”:多画⼏条线、多试⼏种⻆追踪,快的时候半分钟⼀个想法,慢的时候⼗⼏分钟仍然卡在原地。变化发⽣在我开始系统地输⼊“⼏何直觉”之后:我在B站上关注会讲⼏何想法的博主,听他们讲“为什么第⼀步要这么画”“为什么这个点适合作为旋转中⼼”;同时,我把化学课上“分⼦构型想象”的练习带回数学,⼀幅图在纸上是静态的,但在脑⼦⾥可以旋转、折叠、对称、反演……当你能在脑中把图形“抓起来摆⼀摆”,很多题的关键关系会⾃⼰跳出来。

后来复盘那段时间的错题,我开始给⼏何题写“多视⻆笔记”:同⼀题⾄少写出两条不同路径的解法,标注各⾃的第⼀⼿动机。这个做法很费时,但收益极⾼。你会直观地看到:“原来我更擅⻓代换型的⻆度推进,⽽对构造辅助圆/反演敏感度不够。”找到这种个性化的短板画像,你就知道接下来怎么补了。

从入⻔到USAMO的“换挡”

最初接触AMC时,我并不追求速度,⽽是⽤⼏套真题熟悉考试的“呼吸”。我会尽量在75分钟内做完,但不强求全做;做不出的题,先在题旁写下第⼀反应的思路,然后跳过。⼀天之后再回来看,常常能发现当时卡住的地⽅其实只是选择困难,同⼀个问题有两条路可⾛,我纠结了五分钟却没真正算下去。这个习惯让我在之后的训练中学会“先押⼀条路⾛到底”,必要的时候再回来换法。

当我开始有把握冲AIME,我把训练⽬标放在“前15题95%+正确率”。这听上去朴素,但每年倒在这⼀步的⼈很多。我的“保底程序”包括:⼀是计时清理基础题,把粗⼼和读题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是在模考⾥强制执⾏“空题策略”——超过3分钟完全⽆头绪,就先跳过。这两点做扎实,AIME 线往往就够了。

进⼊ AIME 阶段,我把思维节奏彻底切过去。AIME不是“抢分题”,它给你⾜够的时间让想法发酵。我会安排完整的3⼩时模拟,只做⼀套题,中间不看⼿机、不查表。每道题先写“⼯具清单”(同余/整除、构造、递推、对称性、容斥……),从能迅速排除的路先下

⼿。如果15分钟仍然没有结构性的进展,我会停下来写⼀⾏“换法理由”,告诉⾃⼰为什么现在该换个⽅向。这个⼩⼩的⾃我对话,极⼤地节省了我在“⽆效固执”上的时间。等到AIME稳定在8–10题左右,我就把⼀部分训练转到“写规范证明”,提前适应 USAMO的表达要求。

用AoPS打磨“同一题的多条路”

我⼏乎所有考后复盘都在AoPS完成。那⾥不仅有官⽅解答,还有世界各地同学贡献的替代思路。每看到⼀条和我不同的路径,我会问⾃⼰两个问题:(1)如果回到考场,我会更快想到哪⼀条?(2)这条思路的“⼀眼动机”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把“漂亮解法”从“旁观的赞叹”,变成“我下次也能启动的本能”。配合上⾯提到的10/12“重合题”,你会更快体会到:真正要练的不是题,⽽是“换法能⼒”和“迁移速度”。

你可以用到的“硬信息”

如果你希望把训练变成“可度量”的计划,下⾯这三条“硬信息”最有⽤:

第⼀,近年AIME线⼤致稳定在⼀个区间,但不同卷、不同年份会略有波动。上⽂给出的 2024(Fall) 与 2023(Fall) 的四套卷AIME线可以当成⽬标刻度。把模拟成绩做横向对照:若你在限时条件下,前15题能稳定拿下13–15道,且在16–25题中能常态性拿2–4道,通常已经接近或越过10系的AIME线;12系因为线相对更低(同年常常低 5–15

分),对“中后段命中率”的要求会稍微宽松⼀些。

第⼆,10与12的重合程度⾼。并且这种趋势在近年(尤其是2022秋)有明确例证:同⼀年度同⼀套(A或B)⾥,重合题可达11–12题。重合并不等于“简单”,但它告诉你:做 10的真题并不会浪费12的时间,反过来也成⽴。

第三,难度随题号递增依旧是你安排时间的依据。不要被个别“位置偏难/偏易”的异常点扰乱节奏,整体策略仍然是:先把前段拿稳,再在中段集中突破2–4道最顺⼿的类型,最后把时间留给⼀两道你“有苗头”的压轴。这套思路听上去⽼⽣常谈,但在AMC的计分规则下,它就是最优解。

从AMC到USAMO:我的数学竞赛成长记 | 附保姆级学习建议

⼀些小技巧

⼀路⾛来,我发现了⼀些能让准备过程更⾼效的⼩习惯。

建⽴错题本

记正确答案/解题思路是⼀部分,我也会记“为什么没做出来”。有时候是没⻅过的⽅法,有时候是太急躁忘了基础结论。把这些都写清楚,再回顾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都能归类。

训练取舍

AMC的计分⽅式让“放弃”成为⼀种策略。刚开始我总想每题都做,结果耗光时间在难题上,简单题反⽽没做完。后来我学会判断:完全没思路的题,宁可空着拿1.5分,也别冒险浪费时间。

跨学科学习

我前⾯提到过化学对我⼏何的帮助。其实物理⾥处理空间、概率⾥建模⽇常问题,都能反过来帮助数学竞赛。不要把AMC看成孤⽴的考试,它和很多学科是相通的。

保持好奇⼼

我经常在刷题之外,去看⼀些趣味数学视频或知乎的数学讨论。有时候⼀个⽆⼼看到的“冷知识”,可能在考试⾥突然帮你找到思路。

把训练做得像“会⻓大的系统”真正让我从“会做题的⼈”变成“能稳定发挥的⼈”的,是⼀些看似琐碎的微习惯。⽐如,除了上⾯提到的“错题本”,我还坚持写“解题⽇记”,记录“遇到难题时的第⼀反应是什么、为什么没⾛下去、转折点在哪”。这本⼦翻到后⾯,你会看到⾃⼰的模式缺陷:有⼈⽼是停在“算⼒崩溃”的边缘,有⼈总在“换法慢半拍”。当你把这些模式对号⼊座,补强就有了抓⼿。

另⼀个习惯是“沉底法”:把⼀个薄弱主题连续做三天,不计数量,只求在同⼀主题⾥把 “第⼀步的直觉”沉到脑⼦最底层。⽐如⼏何的相似/位似、数论的同余/整除、组合的容斥/构造。我发现,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你会多少公式,⽽是第⼀步能不能快且准。把第

⼀步沉底,后⾯都好说。

还有⼀个⼩技巧是“去噪训练”:在家模考时,找⼀个安静、⽆⼿机⼲扰的75分钟,把“打断思路”的外部噪⾳降到最低。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试卷上的“低级错误”其实不是数学问题,⽽是注意⼒问题。训练注意⼒,本身就是AMC的⼀部分。

哪里能学、怎么学更高效

⼏乎所有⼈都会提到AoPS(ArtofProblemSolving),我也不例外。它有完整的AMC/ AIME历年题库与讨论,官⽅与⺠间解法并置、对照极佳;每次出分后,AoPS上的复盘贴是真正的“宝藏”,我也常在上⾯做完那种“同题多法”的练习。

教材⽅⾯,AoPS书系(代数、⼏何、数论、组合)⾜以覆盖AMC的主⼲知识;如果你已经稳定AIME,可以翻⼀翻103TrigonometryProblems:FromtheTrainingoftheUSA IMOTeam这类书,提前培养证明的表达感。在互联⽹上,知乎与⼀些公众号整理的 AMC专栏也能提供“题海之外的视野”,尤其是把⼀类题做成“⽅法树”的⻓⽂,对建⽴体系很有帮助。

最后,强烈建议找同伴。和两三个⽔平相近、⽬标⼀致的同学建个⼩群,每周做⼀次“限时+互讲”。很多题你以为是“卡知识点”,其实是“卡视⻆”,⽽“互讲”是改变视⻆最快的

⽅法。

写在最后

如果你看到这⾥,可能已经在这条路上⾛了⼀段。请记住:AMC不考天赋,它考你是否愿意钻研、是否善于复盘、是否敢于⾯对⾃⼰的短板。我从⼏何的挫败感⾥⾛出来,也正是因为我找到了可视化这把钥匙——先在化学⾥学会“脑中成像”,再把它带回⼏何。⾄于“全球前1%”“USAMOqualifier”这些标签,它们是好的⾥程碑,但不是终点。真正会⻓久陪着你的,是你在这段训练⾥养成的:专注、好奇、以及对难题保持耐⼼的能⼒。

愿你也能把AMC当作⼀段会⻓⼤的旅程。等到回头看时,你会感谢那个没有放弃、愿意多⾛⼀步的⾃⼰。加油!

从AMC到USAMO:我的数学竞赛成长记 | 附保姆级学习建议

注:关于近年政策与分数线、10/12重合度与题⽬难度节奏,本⽂参考并交叉核对了以下公开信息:MAA的AIME阈值公告与统计⻚⾯、AoPS的历史结果条⽬与竞赛⻚、以及对 2022秋同年A/B卷重合题的公开整理。分数与重合示例详⻅⽂中对应出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6德国奖学金申请指南:从暑期班到博士 资助金额+截止时间+申请要求全整理!

下一篇

TOP 30大学的人文白月光!为什么顶尖牛校都爱TCR?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