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一百多所大学中,能完全没有争议的院校真的屈指可数,哪怕是G5院校,还有不少吐槽的。能做到完全没有争议的,可能不是学校做得非常完美,而是这所院校完全没什么热度。
所以像UCL、曼大这类在QS排名中比较靠前,又非常受留学生欢迎的院校,受到各种质疑几乎是可以肯定的。特别是UCL,前几天刚出了停发CAS的事情,影响到几百人入学。
而且UCL的生源质量是两极分化的,作为一所在专业设置和排名表现上都极具优势的院校,UCL不仅课程种类丰富,还特别关注中国学生的需求,开设了大量带有“管理”字样的专业,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同时,UCL秉承“有教无类”的理念,展现出亲民特点。这种开放政策导致UCL的学生构成复杂多样,既有集中在管理学院、法学院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顶尖学生,也有来自各类背景的普通学生,尤其是在IOE学院及部分社科项目中更为明显。
对不少国内学子而言,UCL是他们奋斗的最高目标。因此,许多学生会竭尽全力争取入学机会。虽然录取双非或三本学生并不直接等同于UCL门槛低,但这种政策却可能导致部分985、211或英本背景的学生心理不平衡,不愿与背景不同的学生同处一个学术圈子。
其次,UCL偏好通过扩大班级规模来增加收入。相较于LSE、IC甚至KCL,UCL在控制国际学生比例方面较为宽松,这也是其中国学生比例偏高的原因之一。许多专业在开设之初计划招收40人,但几年后班级规模可能扩展到超过100人。若人数继续增加,学校直接细分专业方向,主打一个全盘接收。
像全球健康管理、数字媒体等热门专业都采用这种模式,部分课程甚至更为“缝合”,以大班授课为主,要求学生课后投入大量时间自学。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部分专业中国学生比例超过80%的情况也影响了留学体验的多样性。
考虑到UCL的学费加上伦敦的生活开销,一年费用在50万至65万人民币之间,若学生感到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难免产生不满情绪。这些吐槽一旦被放大,UCL在很多人心中也就不是那么优秀了。
UCL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也差异显著,虽然名校背景确实有助于提升回国就业的起薪和求职成功率,但这并不保证每位毕业生都能立即获得理想的工作。有部分学生因自身能力与学术背景不匹配,或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不佳,导致就业结果不尽如人意。
当然,UCL的包容性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其他的一些因素也取决于个人能力与机遇,而不仅仅是一个学位或一纸文凭。还有什么留学相关问题,欢迎随时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