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高一个多月了,许多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语言上能听懂、能开口,但真正要融入课堂讨论、与同学聊天、和老师沟通时,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
不是说你的词汇量不够,而是表达方式、思维习惯、幽默感,甚至连“什么时候该说话、该怎么说”都需要重新摸索。课堂上,美国同学滔滔不绝地表达观点,而来自亚洲背景的学生则更习惯倾听与思考;课后,当美国同学兴致勃勃地继续讨论课堂话题时,很多国际生却还在懊悔当时课上没有多表达一些...
这时候,沟通的文化差异悄然显现——也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在美高生活中最真实、也最有成长意义的部分。
和室友的沟通
首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的一位学生,去的是一所排名在20-30的寄宿学校,他的室友是美国人,所以他和他的室友,在很多生活习惯上面出现一些冲突:
比如,这位同学喜欢早睡,但他的室友就喜欢晚睡;这位同学喜欢在宿舍里面学习,但他的室友喜欢在宿舍里面聊天、放音乐;所以他们两个在如何安排互相之间的生活,做到不打扰的这件事情上,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导致这两个人的关系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这位学生就非常苦恼,毕竟是他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室友,又无法和谐相处。然后他就去找他的Advisor沟通,也试图跟美国室友缓和关系,看能不能把这个问题沟通清楚。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后来他在10年级的时候向学校提出申请,换到另外一个宿舍。这回他的室友是韩国人,他们两个性格都比较文静,并且生活习惯、作息都比较一致,所以这一次就磨合得非常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那么在复盘这个案例时,有几点值得大家参考:
1)出现问题及时沟通
一旦发现自己跟室友可能在生活习惯、个人选择、个人偏好等不是特别一致时,比较容易产生矛盾。这时候一定要先去尝试和室友沟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开诚布公的告诉室友,看看能不能双方互相理解一下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位同学最开始在遇到与室友的沟通问题时处理得比较消极,虽然没有直接产生冲突,但是是以一种消极对抗的状态来对待分歧,持续久了之后,他的室友也采用同样的状态来对待他,以至于到后面再想修复室友关系时就很难了。
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以一种相对来讲负面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室友同学之间发生问题很正常,但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沟通,而沟通的最佳办法是真诚,并且把自己的需求讲清楚。
在沟通过程中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妥协的一个过程,最后达成一致共识。不要把问题拖到无法解决才想去处理。
2)寻求Advisor的帮助
及时去跟Advisor聊你目前遇到的问题,并且寻求Advisor的帮助,看看是否可以在第一年的时候就换室友。
或者是与Advisor沟通完之后,也可以再去跟室友进一步的交流问题。总之这件事情不用自己去单独承担,是有很多人可以一起帮助你,比如也可以去跟dorm teacher去聊、去沟通,然后看有哪些解决的办法。
和老师的沟通
和老师的沟通主要是两大块:
1)学术上的沟通
学术上,会包含和老师沟通一些选课、排课、调课、成绩等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是跟不同的老师进行沟通。
如果要问问题、分析成绩,可以找任课老师;如果要调课或咨询之后的选课,需要和Acadamic Dean或跟Advisor沟通,有的时候可能还会跟Department Chair 部门学科负责人沟通;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会跟College Counselor去沟通。
*College Counselor一般情况下跟学校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学校9年级就会配置,可以咨询申请方面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申请夏校、申请什么样的夏校、未来想申请这个专业,有哪些选课要注意的地方等等。但是大部分的学校会到11年级的时候才配备College Counselor。
对学生的成绩而言,最关键的就是跟任课老师在课堂的讨论,以及课后的沟通。文科方面,尤其英语和历史,如果想要拿到高分,非常关键的就是写作。然而写作的评分是很主观的,很大程度在于老师有怎样的偏好和打分标准,而这些东西老师不一定明文规定,都是需要学生跟老师不断的去沟通、交流才有可能会得到的信息。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和老师沟通的时候不要没完没了地纠结分数,更不能带着负面的情绪质问老师是怎么打分的,这样都会引起老师的反感。沟通的时候尽量关注比如如何提升个人的能力和水平上面,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成绩。
2)非学术上的沟通
和老师的非学术沟通也非常重要,因为可以增进你与老师之间的认识、了解,以后可能还会得到一些很好的机会(比如说独立研究项目)。我们之前就有学生和某位老师沟通非常多,老师发现了孩子在学术上的潜力,便带着他一起做独立研究。
而且和老师非学术方面的沟通,也有可能促成老师对学生了解更深入,在大学申请的时候老师给你写的推荐信也就会更全面。
3)给老师发邮件沟通的要点
首先,要有一个尊称对象。后面接下来第一句话是问候语(希望老师一切都好),然后可以表达一下客气(非常抱歉打扰等)。这样是比较有礼貌的开头。
然后,开始引入问题。比如说自己现在有点不太清楚作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责任在我,可能是我理解不到位),我来发邮件寻求老师的帮助。
接着,清晰明了地说明问题。比如作业要求是读到第四章,是包括第四章还是不包括第四章?我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很确定。注意,发邮件一定要问到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果想问特别宽泛的问题,最好留在Office hour当面谈。
最后,有礼貌的结语。不要催老师回复,以及注明“谢谢,并祝周末愉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