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当“教育问题”被写进国会调查信,美国大学的学术自由再次被推向舆论中心。
近日,美国普渡大学公开确认,已应众议院“对华特别委员会”要求,向国会提交涉及中国学生与科研活动的详细资料。
校方虽强调“未披露任何个人身份信息”,但这一举动仍在留学圈与学术界掀起波澜——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这已不仅是隐私问题,更是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之间的一次公开较量。
🔍 一、国会发函:六所高校被点名,中国学生成为“调查对象”
时间:2024年3月
发起机构:美国众议院“对华特别委员会”
对象高校:
• 普渡大学
• 斯坦福大学
• 卡内基梅隆大学
• 南加州大学
•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 马里兰大学
委员会主席 John Moolenaar 在信中声称:
“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的高度依赖,已使敏感技术暴露于风险之下。”
他甚至直言,美国学生签证系统已成为“北京的特洛伊木马”。
信件要求各校提交以下资料:
• 中国籍学生与教职工数量
• 所在学院与专业分布
• 参与联邦资助科研项目的比例
• 与中国高校/机构的合作情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随后回应:
“敦促美方停止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保障中国留学生合法权益。”
图源:网络
📊 二、普渡回应:提交近50页报告,信息细到专业与经费
面对国会压力,普渡大学最终选择配合,于4月1日提交由教务长 Patrick Wolfe 签署的回函及近50页附件。
报告中几个关键数据引发关注:
• 中国学生总数 2183人(含港澳),占全校约 3.8%
• 博士生比例最高,达 20.5%
• 约 30% 中国研究生参与联邦资助科研
• 学生主要集中在工程、生物、计算机、数学等关键技术领域
教务长在信中强调:
“所有数据均为汇总统计,不包含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内容。”
但在当前政治气候下,这样的“统计报告”依然被赋予远超教育范畴的意味。
图源:网络
🗣️ 三、校园反响:从“安全审查”到“寒蝉效应”
普渡的回应迅速引发两极反应:
• 有议员称赞其“负责任、透明”
• 但更多学者与学生批评这是政治力量对校园自治的干预
有中国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我们只是来读书的,不想被当成威胁。”
也有人担忧:“今天交中国学生信息,明天就会是印度、阿拉伯学生。”
一位工程学院教授匿名表示:
“如果研究人员开始被国籍区分,而不是以学术成果评判,那将是美国创新力真正的衰退。”
🧱 四、教育政治化:学术自由的红线在哪里?
普渡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美国政界持续推动“教育安全化”议程:
• 提案对H-1B签证加收高额费用
• 呼吁限制中国学生就读美国大学
• 甚至有议员主张“暂停中国研究生签证,直至完成全面风险评估”
当学术合作被简化为“安全漏洞”,当留学生被视作“统计对象”而非个体——美国高等教育所倡导的开放、多元与信任,正面临严峻考验。
政策的波动是留学路上的风雨,但求学的脚步不应因此停滞。